- 1、本文档共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2章 公债 本章提要 1.公债理论 2.公债制度 3.公债市场 引言 公债是一国政府根据借贷原则,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满足政府支出需要的一种形式。 在现代经济中,公债既是政府增加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宏观财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1.公债理论 1.1 公债的特点 1.2 公债的产生条件 1.3 公债负担及其衡量 1.4 公债理论的发展 1.5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争论 1.6 公债的经济影响 1.1 公债的特点 自愿性 公债的发行和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的基础上。是否认购、认购多少,完全由认购人自主决定。 有偿性 政府举借公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 灵活性 公债的发行与否、采用何种方式发行、发行多少,一般由政府视具体情况而定,既不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不具有发行数额上的固定性。 公债与私债 公债的主体是政府部门,一般将中央政府举借的债务称为国债,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称为地方债。 个人和企业等私人部门举借的债务称为私债。 公债与私债的区别 债券发行方面 资金运行方面 1.2 公债的产生条件 作为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公债是在政府职能扩展以后出现的。由于公债能够迅速筹集资金,因而被各国政府广泛应用。 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商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发展。 1.3 公债负担及其衡量 公债负担 债务人负担 纳税人负担 代际负担 债务人负担 指公债到期还本付息的负担。 政府借债是有偿的,这就要求政府在安排预算时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还本付息。 政府举债要考虑自身的偿债能力。 纳税人负担 指政府还本付息的资金来源最终来自于纳税人缴纳的税收。 公债在未来还本付息时才构成纳税人的负担。 代际负担 指当代人的债务负担转移给后代人,或者说当代人把应当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成本转移给后代人承担。 公债的发行是否引起代际负担,应当视政府会采取哪一类型的筹资来源和投资方向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公债的限度 指公债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公债的适度规模问题。 公债规模的评价指标 财政偿债能力指标 衡量政府对国债的还本付息能力。 社会偿债能力指标 衡量全社会对国债负担的承受能力。 财政偿债能力指标 债务依存度 一般存在一个较为模糊的安全控制线,即不超过25%~35%。 偿债率 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是10%左右。 社会偿债能力指标 国债负担率 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标准为60%。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的国债负担率最多不能超过当年GDP的45%。 居民偿债率 1.4 公债理论的发展 从早期较流行的公债有害的观点,再到后来承认公债有利有弊的两重理论,直至凯恩斯主义盛行时代的公债无害论,人们对于公债范畴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公债的评价也变得更为客观。 18世纪英国的休漠(Hume, D.)认为,“如果不消灭公债,公债必然消灭国家”,他主张政府任何时候都不应举债。 斯密(Smith, A.)和李嘉图(Ricardo, D.)等均持有类似的观点。 穆勒(Mill, J.)和瓦格纳提出了公债的两重理论。 他们承认公债有利有弊,应从公债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向具体分析。 这一观点为现代公债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代,公债无害的理论广为流行。 该学派将公债视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发行公债可以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就业机会,使经济稳定增长。 萨缪尔森(Samulson, P.)对公债持不否定态度。 他认为在找不到其他办法提高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时,公债可导致更大的资本形成和消费。只有在达到充分就业时,政府支出没有形成资本时,或私人投资减少时,公债才是负担。如果公债与GDP同步增长,即公债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就不足为虑。 英国新剑桥学派的罗宾逊(Robinson, J.)反对凯恩斯主张的赤字财政政策。 她认为庞大公债的存在对经济是不利的,一切税收都会产生反常现象和不满情绪,发生有害的副作用,假如为支付公债和利息面大量征税,就很难实现征税的其他目标。 1.5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争论 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 无论政府采取征税方式还是举债方式,或者是采取二者的某种结合方式,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是无差别的。 该定理的一个重要假定是,公债替代征税时所减少的税是总额税,而且减税带来的税负减少均匀地落在每个消费者身上。 李嘉图等价定理遇到的难题 每个人都会死去,不会按长生不老的假设安排消费和储蓄。要是一些消费者在公债到期偿还之前就去世了,他们就会享受到政府以公债代替征税而带来的减税的好处,从而增加自己的消费支出。 巴罗(Barro,1974)对李嘉图等价定理难题的解决 其论点建立在将遗产行为和利他动机相混同的基础上。 消费者具有将财产的一部分遗留给后代的动机,并以利他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