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探邵氏戏曲电影美学表现摘 要: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的类型,邵氏戏曲电影作为中国戏曲电影的分支,它展现出与大陆戏曲电影不同的美学表现。本文从美学特性邵氏戏曲电影的美学表现
?关键词:邵氏戏曲电影;黄梅调;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1
?? 邵氏电影的前身是1925年在上海成立的天一制片厂,抗日战争纷乱,上海著名的电影人纷纷南下香港。邵氏电影就是在这样的双城文化即上海―香港时代背景下建立的,加之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西方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以及香港本土文化的融会贯通,而中华民族文化作为其母体文化,自身彰显出强大而富有活力的生命力
?邵氏戏曲电影就是在中西结合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依然鲜明地延续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精神,自然在影像的世界之中流露出中国古典传统的意境。戏曲电影以黄梅调电影为主的横空出世使得融合文化在香港充分地落地扎根,不断地去探索与实践,观众的反映就是最好的认定与见证,实现了艺术品自身的产生、发展与没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吸收地方传统戏剧曲目成为香港电影的独特风格,一时间各地的地方戏曲的曲种纷纷被搬上了银幕,但是影响最大的归属黄梅戏的电影,而邵氏的黄梅戏电影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邵氏戏曲电影的美学特性
?(一)综合性 ――“以戏就影”
?邵氏的黄梅调电影融合了戏曲与电影这两门艺术的魅力,将其综合起来,展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与风格。戏曲与电影的综合有两种表现的形式,一种是“以影就戏”,它是一戏曲为主,电影为辅,电影只是一种表现的手段,将其呈现出来,是以记录的功能为主。中国大陆的戏曲电影是遵照“以影就戏”的形式,把戏曲与电影综合起来。而另一种是“以戏就影”,它是以电影为主导,戏曲为电影服务。邵氏戏曲电影的兴起虽然受到大陆戏曲电影的影响,但是却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在戏曲与电影的综合的过程中选择了电影作为其主导,建立了实用性的美学特征,是以娱乐性至上的方式
?(二)民族性
?1、 外在形式
?邵氏戏曲电影继承和借鉴了民族的传统美学观念,通过中国古典戏曲,以黄梅戏为主的外在形式的包装即以传统舞台表演为基础,运用电影的拍摄手法,将戏曲的唱腔、音乐以及表演进行再度的创作。保留原有的戏曲元素,用黄梅调推动情节的发展,加大了与电影的结合。之所以选择黄梅调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同时揉和其他的戏曲种类,如京剧、昆曲、越剧等等。是因为黄梅戏发展得相对比较晚,黄梅戏程式化的东西少,易于变通,通俗易懂,符合大众的口味。而邵氏黄梅调电影就是以黄梅戏为底本,综合其他的戏曲、民间音乐,创造出符合当时时代的音乐,迎合观众的需求
?2、内在情绪
?(1)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引人瞩目的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精髓。“意境”一词产生于唐代的诗歌创作中,传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一书,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此意旨在对诗歌创作提出美学要求。邵氏戏曲电影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古典意蕴,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流露出民族神韵和特色
?邵氏戏曲电影在整体上呈现出东方美学的韵味,创造出诗请画意印象,给观众留下了隽永的回味。“李翰祥等人实践着电影王国中禅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以写意的美学手法诠释着中国梦的不了情,富丽堂皇的宫闱布景、精致逼真的情节道具、琅琅上口的黄梅调配乐动成为演绎中国梦的最好注脚。”??[1]?例如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摄影机作画笔,着意经营了一个浸濡着自己的文化理想的古典中国,使得该片犹如气韵横溢的手绢画。”??[2]?其中在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情景交融,将情与景有机结合到一个艺术整体来,二者相互依存。英台终于摆脱了深闺的禁锢,可以踏上去杭城的路途,而途中的风景:远山、绿水、小桥、柳树等都成为她表达心情的媒介,传递着愉悦的情怀。唱词咏怀到“远山含笑,春水绿波映小桥,行人来往阳关道,酒帘儿高挂红杏墙,绿荫深处闻蹄鸟,柳丝不住随风飘。”
?(2)中和
?“中和”是以中国儒家哲学为灵魂的审美形态,是儒家追求的君子人格。它要求上合天意,下依地德,在日常人伦中表现出以忠、孝、友、悌为内容的君子人格。以“仁”为核心,从而达到“随心之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因此“中和”这一审美形态的内层是仁,外层是和
?邵氏戏曲电影大多选自中华民族传统的故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影片的内在核心是完全符合中国古典的美学追求与精神,“中和”要求的是一种和谐,而不是完全偏颇一侧。如邵氏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悲剧的氛围萦绕其中,随着惊天巨雷坟墓开裂,祝英台消失于人间,去找寻自己魂牵梦遗的郎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异常的悲楚,但是在儒家思想“中和”的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