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编《第二次冒险》喜忧录
摘编《第二次冒险》喜忧录“32年的编辑生涯中,有什么故事吗?”一位老朋友问
“多着呢。”我说,尤其是一篇摘编稿的故事,很值得咀嚼
(一)
那是199i年,我当时在解放日报社理论部任职,参与编辑《人民广场》社会专刊
专刊辟有《多维世界》栏目,定位是译介富含哲理的当代外国故事,内容须真实,篇幅宜短,千字文最好。那时节,国门初开,仍较闭塞,出国旅游潮尚没影子,透过一道小窗口可领略天下万国的理念,遂大受读者欢迎。但是,专刊出版频次密,每周要发三篇原创译稿,稿源常告急。我曾向两位译文作者打探为何来稿稀疏,他们异口同声:从外文杂志里,能找到符合党报要求的内容挺少
为了救急,偶尔只得从中文杂志已刊译文里摘编一点。从实际出发,凡摘得精彩者,专刊主编黄京尧也会放行。那年6月间,我在报社五楼的阅览室翻看译文杂志,又给翻到一篇。文章讲的是诺曼底登陆战前夜,一名法国农妇和丈夫冒险掩护一个素不相识的美国伞兵;丈夫为此牺牲后,那位美国伞兵于逃跑中再次投奔至她家门口,她仍毫不犹豫地接纳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跃然纸上!我复印下来,压缩到1200余字备用,加上个标题《第二次冒险》。待再次缺稿时,我匆匆修饰后递送上去,获准发表于1991年7月23日的《解放日报》
没想到,这样一篇用力甚微、仅供备用的摘编稿,后来会暴得大名
最初,我是在读报时,获知此文被收入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的
那是普育中学教师马惠芬写的一篇经验交流文章《我教(第二次冒险)》,载于1997年7月8日《解放日报》。文中述及她如何为研究课《第二次冒险》订下主要教学目标,即“体会某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又如何组织同学讨论,“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语,通过讲读与训练,将这一教学目标加以落实”。由此得知,这篇摘编稿不仅上了语文教材,而且,教育界竟然已经为它开了研究课,教学经验还上了报!可见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真是令人高兴不置
还有更高兴的呢。上海的高考试卷里,有它;上海青年话剧团为本市中小学生推出的课本剧里,又有它。还是《解放日报》,于1998年4月25日刊发《改革应试教育光“诉苦”不行》长文,其中转录了《中文自修》杂志对一万名中小学生作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第六题是“进中学以来,语文教材中印象最深刻的篇目”,结果初中生的回答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件小事》、《故乡》、《社戏》、《孔乙己》、《春》、《背影》、《最后一课》、《小巷深处》、《爱莲说》、《第二次冒险》、《我的叔叔于勒》……”一篇原先寻常不过的摘编稿,这一来竟然厕身于群星闪烁的中外名篇,太好了
自然,我也清楚,好文章是人家写的、译的。另外,沪上语文教材的编者将本报发表的1200余字删至800余字,词句亦多有修凿,使文章更见精湛了。我,一个发现优秀文章后,匆促而粗率的摘编者,何功之有?
私底下高兴一下,就罢了。张扬,可是不敢
到今天,回头看去,倒是该挨批评
上个月,我偶尔从网上读到力耕先生的商榷文章《硬伤是这样炼成的》。他指出,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二次冒险》中,所谓的追捕美国伞兵的“德国冲锋队员”,这个称谓有违历史。因为,“冲锋队不是荷枪实弹的战斗人员,他们是受纳粹主义洗脑的褐衫骁将,吹着哨子,手持棍棒,尽干些查人捕人、打砸抢烧的事。如著名电影《音乐之声》中,冯唾弃。”更重要的是,冲锋队绝不可能出现在1944年的德国军队里。他引证了《辞海》的冲锋队”词条,说明冲锋队这个由纳粹党于1921年建立的半军事组织,在1934年已经被希特勒清洗,由党卫军所取代
我复核了《辞海》条文,他说得对。原来,“德国冲锋队”是一个已消逝了十年的组织,它不能被用来指代一群在诺曼底举枪冲锋的德国军人
闹笑话了,该惭愧。当然,错误的根由在作者。但是,摘编者是可以绕开错误提法的呀。尤其作为报纸编辑,我们是有权修饰的呀。关键在于知识欠缺,没有发现,也就无从修饰
中国传统的“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大概是太高的标准吧。不过,学无止境,总是真理。本报老前辈陆诒说,新闻工作者的修养是一个“无限公司”,不存在够不够的问题,永远不会“毕业”――是我们该老老实实来实践的
有一篇批评文章,还会不会有更多的?我前些天继续在网上翻查
结果,倒是没有发现更多的商榷文字,却发现一篇《勇气》。它是很多省市(我看到有山东、甘肃等等)初中语文教材上的课文,全篇为1800余字,由语文出版社出版。我从前曾想将《第二次冒险》的原文重新找出,看看原文与摘编稿之间的差别,可惜翻遍了最可能的出处――《译林》杂志昔年的目录,仍一无所获。现在,我认为,找到了。眼前这篇故事情节相同的《勇气》,根据我的记忆,应该就是原文
重读原文,我感到另一重惭愧。我怎么可以如此不尊重作者呢?
从原文的1800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