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常见典故集锦(茶篇)..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中常见典故集锦(篇).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 苦荼(即后来的“茶”字)也”。 茶的古称还有荼、诧、茗等。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赋茶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乱岂堪夸。    这首诗概括地叙述了茶叶的品质,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以及人们的饮茶习惯和茶叶的功用。 茶三昧 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水厄 王蒙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蒙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事见《世说新语》: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酪奴 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jho83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