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讯写作中细节重要性.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通讯写作中细节重要性

浅谈通讯写作中细节重要性在文学创作中细节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有人将它誉为文学的生命和细胞。同样在新闻写作中,特别是在人物通讯的写作中,细节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作为《包钢日报》的一名编辑,在十余年的编辑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细节对通讯稿件的重要性。 首先,细节在人物通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它是记叙性文章的最小描写单位。任何一篇文学作品或记叙文,无论是在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需要通过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它们最细微、最本质的特点,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通讯有了细节,就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人物丰满、细腻、生动。 穆青同志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曾说过:“在外国记者一些成功的报道中,我看有两个东西突出了,一个是评论,另一个就是注意抓细节。”著名作家李准在谈到他阅读作品的经验时说到:“一个人物只需两个生动的细节,读起来就呼之欲出”。例如,《宝钢日报》2006年4月25日二版头条《走在春天里――记固阳矿山公司广源公司经理刘庆贺》人物通讯。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检修的日子里,天寒地冻,气温下降到零下27摄氏度,刘庆贺每天和检修工人一样,身披星辰夜背寒气,不知劳苦地奔波在一线,一天下来满脸尘土,脱衣去鞋时像筛沙子一样。衣服脏了,手破了,回到宿舍后已经过了吃饭时间,简单地泡袋方便面,疲倦的身躯早已动弹不得。”文中“脱衣去鞋时像筛沙子一样”这样的白描写得很逼真,很有生活气息,确实体现出主人公的辛苦。还有一个细节是这样写的,“在一个繁星如织的夜空,好久没有回家的刘庆贺从矿上回到家,可他来不及和家人说会话,就躺在沙发上睡着了。”虽然很短的一段细节,但把主人公作为一个基层领导者的忘我工作的精神刻画了出来,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为企业的发展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 其次,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还有助于增强通讯的可读性。一是具有感人的力量。一般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读过一篇人物通讯,一些主要的事情可能已经忘了,而表现人物的细节却难以忘怀。为什么?因为好的细节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关于李素丽的报道,之所以感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中充溢的那股浓浓的情,化成一幕幕动情的情景体现了出来。换句话说,关于李素丽的那一个个真实的细节,本身就很令人动情。《北京有个李素丽》里有许多场景,让人怦然心动,为之动容,甚至鼻子发酸。好比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小张还未开口,眼泪便流了下来。“每逢我上下班乘车,李姐和司机说好把车停在我面前,一开门我就能上车,我手脚不灵便,视力也不好,她扶我上下车,帮我找座位,帮我打消残疾人的自卑感。”文中另一个情节:在月坛车站,一位行动蹒跚的老大娘被李素丽搀扶上车。然后给老人找座位坐下。“姑娘,人真好!”老人拉住李素丽的手心事重重地说:“前两天我也坐公共汽车,没座位就靠售票台站着,谁知那个售票员说:挺热的,你还倚着我,一边去!硬把我轰走了。”汽车在运行,几站过去,李素丽的服务让大家激动不已。老人蓦地站起身来,大声说:“乘客同志们,你们看这个售票员服务有多好,咱们为她鼓鼓掌吧!”话音刚落,车厢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掌声让李素丽愣神,她眼含热泪连声说:“谢谢大家,谢谢大家!”车到军博站,大娘要下车了,她走到门口又转过身来,用颤抖的声音说:“让我们再给售票员鼓鼓掌吧!”说着她又鼓起掌来,车厢里掌声一片。李素丽哭了,司机也哭了。 “情于动中形于言”对于好记者来说,便是将动情的细节记下来,拍下来,对于好新闻来说便是用动情的细节让读者入迷。 (作者单位:包钢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邰山虎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