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让学术性文章更受欢迎
作者:杨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4日第360期 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文章中存在着表达不清、论证浅雹可读性弱、引用不当、华而不实等问题,作者通过大量引用来“炫耀”自身学识,脱离了学术文章的主旨。 古今中外,学术大家的文章大都别具神采:选题准确、深入浅出、说理透彻、行文优美,他们总能借助笔端之力将晦涩复杂的研究课题娓娓道来。学术文章能不能迎合大众口味?如何让学术文章广受欢迎?如何借助文字传播思想?这是中外学者一直关心的问题。 4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高等教育学院副教授海伦·斯沃德(Helen Sword)出版新著《时髦的学术写作》(Stylish Academic Writing)。近日,围绕着如何成就一篇学术佳作的问题,斯沃德又在《华尔街日报》、《泰晤士高等教育》等报刊官网发表一系列文章,并引发西方学界的讨论。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斯沃德及匈牙利中欧大学学术写作中心主任约翰·哈勃(John Harbord)。 学术佳作能激发作者与读者间的共鸣 文学作品要有真情实感,优秀的学术著作也要“抒真情”。开门见山、言之有物、文风清新、通俗易懂等都是对学术佳作的赞美之词。在采访中,斯沃德反复提到学术文章的交流作用,认为好的文章必定能让读者真正聆听作者的思想,并能激发作者与读者间的强烈共鸣。这是斯沃德近日发表的文章《没错,教授的文章也可以时髦》(Yes, Even Professors Can Write Stylishly)中提出的好学术文章三原则之一。除了“能交流”以外,好学术文章的第二个原则是“具象”,即利用现实案例、比喻、插图等具体形式,阐释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好学术文章的第三个原则即“巧妙构思”,巧妙的构思可以让学术文章摆脱过分严肃和正统的形象。 文章是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斯沃德用了整整4年时间,研究了千余篇学术论文、上百部学术著作以及世界各地学者向她推荐的不同专业的学术读物。在对上述学术作品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斯沃德发现,学术思想的表达与思想本身同样重要,越能恰如其分地利用论据和词汇进行合理论证,学术作品就越能向读者阐明复杂的思想。哈勃对学术佳作的评价标准几乎同斯沃德一致,他认为注重与读者的思想交流是学术佳作的重要品质,好的学术文章一定能直接、准确地传达观点。 传播效果的优劣决定了一项研究的价值大校斯沃德告诉记者,学术文章不应将受众局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而应寻求更广泛的读者群。哈勃也赞同斯沃德的看法,认为一般情况下,学术文章的读者群越广泛越好,这也应成为学者写作的努力方向。 成就学术佳作须避免三大误区 为什么有的文章“学术味”十足、艰涩难懂?斯沃德在近日发表的《叙事信任》(Narrative Trust)中给予了回答。她认为,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学者对写作存在几大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学术文章必须端着架子说话,必须不带任何个人色彩。一些社科类学术期刊指南,例如牛津文风指南(Oxford Style Manual)、芝加哥文风指南(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和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出版的指南中就明文规定:学术文章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我”和“我们”等人称代词。对此,美国《自然》杂志主编蒂姆·阿彭泽勒(Tim Appenzeller)认为,有时个性化表达能让文章更平易近人,应鼓励灵活的学术写作。二是认为复杂繁冗是学术文章的标签。对此,哈佛大学出版社执行编辑伊丽莎白·诺尔(Elizabeth Knoll)表示,学术文章太过啰唆和谨慎,过度解释学者观点反而让读者不知所云。三是认为学术写作轻而易举。对此,包括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现代史专业教授路德米拉·乔丹诺娃(Ludmilla Jordanova)在内的多位学者都提出,一篇好的学术文章需要不断打磨,绝不可能在朝夕间完成。斯沃德提出,想要吸引更多读者,学者必须摒弃以上三种错误认识。 谁该为令人生厌的学术文风埋单 哈勃在采访中特别指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文章中存在着表达不清、论证浅雹可读性弱、引用不当、华而不实等问题,作者通过大量引用来“炫耀”自身学识,脱离了学术文章的主旨。 对于此类令人生厌的学术文章,斯沃德认为,学术体制难逃其咎。根据她的教学经验,本科生的学术文章似乎更切中主题,且行文更生动有趣。相反,研究生则似乎经常走进“端着架子做学术”的误区,把长句子,夸张、华丽的辞藻,艰涩的专业术语当做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哈勃认为,学校教育应竭尽所能让学生成为更具创造性的思考者。 同时,哈勃还发现,作者的防御心理会弱化文章观点。因担心自己的论证会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