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特征及整体性保护策略探究.docVIP

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特征及整体性保护策略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特征及整体性保护策略探究

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特征及整体性保护策略探究[摘要]整体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本文从区域文化的整体性视角出发,对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对整体性保护策略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西南地区;非物质:k4h遗产;特征;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1)03-0075-4 中国西南地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把握这些区域性特征不仅是深入认识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与功能的必要途径,也是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的重要依据。本文试从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特征分析人手,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整体性保护策略 一、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历史发展以及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等原因,中国西南地区已经形成7-个区域特征鲜明的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中孕育生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必然呈现出区域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特点鲜明,形态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世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创造出了灿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成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90在2006年至2010年先后三批次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涉及了西南地区包括汉、藏、羌、彝、苗、瑶、壮、侗、土家、佤、傣、白、怒、水、阿昌、拉祜、哈尼、傈僳、基诺、纳西、景颇、独龙、德昂、布朗、普米、布依、仡佬、毛南等三十多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涵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性文化特征的载体,往往是我们识别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如藏族史诗《格萨尔》、彝族火把节、侗族大歌、纳西古乐、白族绕三灵、傣族孔雀舞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深深烙上了鲜明的民族特点,成为了该民族的标志性文化 西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民族特点鲜明突出,表现形态也异彩纷呈、蔚为壮观,涵盖了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当然,这些还仅仅是西南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宝库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待去发现、研究和保护 (二)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在西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历史价值尤为突出,有相当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远古时期开始流传至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着每个民族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传统与变迁,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西南地区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生活风貌、道德习俗和信仰禁忌等。也正因为历史的悠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研究价值 例如苗族古歌、彝族的《梅葛》、纳西族的《创世纪》、德昂族的《达古达楞格莱标》,哈尼族的《哈尼哈吧》,佤族的《司岗里》、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咪麻》等不胜枚举的口头文学作品,不仅历史十分悠久而且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到民族的大迁徙、古代社会的制度和日常生活等,堪称这些民族“史诗般”的百科全书,是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社会制度、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的重要资料,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 这些史诗、神话、传说、戏曲、歌舞、仪式、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对一个民族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平衡人际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跨区域性分布,内部差异性强 从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分布来看,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同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性分布(有的甚至是跨国性的,如傣族泼水节等),或者为多个民族所共享。例如彝族火把节,它是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同时,它也是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共同节日。又如傣族泼水节,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民族也过这一节日。此外,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二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区域分布呈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区域性特点,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内部差异。例如苗族芦笙舞,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跨区域分布特征十分明显。由于地域的差异性,芦笙舞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如芦笙舞一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芦笙舞一鼓龙鼓虎一长衫龙是贵州苗岭山麓小花苗聚居区贵定县新埔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