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牢记灾难,才能把握幸福【5.12五周年纪念社论 多篇】
汶 川 地 震 五 周 年 祭
牢记灾难,才能把握幸福
2013年05月12日 09:45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 社论
李泓冰 2013年05月12日00:18????来源:人民网???
又到5月12日——一个让人长歌当哭的国殇日。将有近十万个家庭和更多的国人,点起白蜡烛,缅怀五年前被埋在汶川大地震废墟下的亲人。
盘点这五年,我们可以在烛光前,向逝者细数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中国故事:从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到“神九”问天、“蛟龙”探海,从中国GDP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到中国教育财政投入终于达到占GDP总数的4%;也有北方遭遇特大暴雨袭击、下水道成为被拷问的城市良心,三鹿奶粉、地沟油、假羊肉等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焦首煎心,更有青海玉树地震、四川芦山地震的遇难者让我们心恸;我们还会向逝者们解释他们不熟悉的名词:PM2.5、H7N9禽流感……
尽管,还面临种种困厄、挑战和痛楚,我们仍然愿意让逝者了解,五年前那场天灾,“痛”出来的诸多珍贵精神成果,还在激励着中国不断前行的脚步。
我们收获了对生命的高度尊重,这是我们走向更高层次的民主政治的重大转折。
汶川大地震七日之后,全国哀悼日的设立,使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为平民的群体性遇难举行国葬。现在,这已成惯例,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从国家到地方,都在集体为平民遇难举哀。每一次平民的伤亡事件,都会得到来自官方与民间不同层面的追问、调查、深切关注、冲锋陷阵与援手相助,印证着民间呼唤与执政理念渐次融合,闪烁着“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的光芒,是一次又一次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
我们收获了志愿者精神,新一代公民集体站立在祖国需要的任何地方。
地震突袭,80后,甚至90后挺身而出,在集体英勇地站到共和国的前线,用坚强、韧性、专业知识与责任感,努力支撑起灾难中的祖国。志愿者群体从此站立在祖国需要的任何地方。公民意识,不但闪现在对捐款捐物公开透明的吁求,对灾后规划的出谋划策,对口援建的亲身参与;也闪现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共和国大事中;闪现在洪水、火灾、路难等天灾人祸出现的时候……众多共和国公民都以炽热的情谊和深沉的责任感,不惮奉献,担当志愿服务大任。
我们收获了“对口援建”这一闪烁着改革精神的灾后重建模式,互帮互助的举国体制,力量惊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快速集结,“一省帮扶一个县”的“对口帮扶”模式的成功,让世界惊叹“中国式帮扶力量惊人”,“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5年来,不光是汶川地震灾区,这样的帮扶模式也在向更广泛的地域推广,东部反哺西部,城市支援乡村,对口支援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大川,滋润着饱受创伤的土地。
五年来,我们确实在痛楚中进步。但也不能不看到,“痛”出来的一些精神成果,仍然有被选择性遗忘的危险,一些阶段性进步正面临被某些地方刻意消解的可能。
苦难与辉煌并存,痛楚与复苏同在,徘徊与进步相生。这就是痛楚后的中国,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复杂现实。细数从前,我们有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有过灾难面前的大智大勇,也有过痛楚过后的健忘与麻木。188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作家韦塞尔说过:“我们决不能让我们自身忘掉那些死去者的命运。如果我们真忘掉了,我们就是使他们再一次的死亡,我们自己就对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死亡变得毫无价值而负有责任。”
因此,让死难者最宽慰的祭奠,对“512”最隆重的纪念,就是用共和国的进步,让逝者心安,让生者奋进,让曾经的牺牲更有价值。
汶川地震五周年纪念背后的反思
2013年05月11日15:27 来源:长江时评
5月12日,是记忆惨痛的512汶川8级强震五周年的纪念日,与此同时,21天前的芦山7.0级地震的悲痛还萦绕在国人记忆边缘。西南处,国有殇,旧愁未去,又添新伤。
这个春天,暖风拂过脸颊,悲伤渗透心底,因为芦山地震196名遇难者和汶川地震69227名遇难者的每一个生命的重量还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地动山摇之间,生离死别之际,每个公民都切身感受到了手足同胞无法言说的痛楚,这个国家也真实铭记住了公民泯没的伤损。正如先民早在《左传》所言:“臣闻国之兴也,试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视民如土芥,是其祸也。”生命痛失的殇,无论之于亲朋还是之于国家,横亘时光,未曾改变。这或许就是“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废墟之上,人性挺立”的坚实佐证
从汶川到雅安,每次生命断裂的瞬间,都在考验着民族素质,检验着国家责任。幸运的是,每次地震之后,我们无法承受的逝者的生命之重都在提醒着每个公民和这个国家:活着真好,一切发展只有回到人本身才有意义。因此,我们欣慰的看到,每次灾难过后活跃在灾区的直升机、军车、救护车、挖掘机、帐篷和担架、食物和水、微博和收音机、不同口音不同穿着的志愿者、沙哑的呼喊、晃动的电筒光线……,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想着我们有关生命的重量。
固然,从技术角度着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