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2章 矿物的化学成分
第十二章 矿物的化学成分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丰度 元素的离子类型 矿物的化学计量性与非化学计量性 胶体矿物的化学成分特点 矿物中的水 矿物的化学式及其计算 一、地壳中化学元素的丰度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的百分数,叫克拉克值,可分为:质量克拉克值,原子克拉克值。 地壳中元素丰度极不均匀,最多的氧(O)与最少的氡(Rn)含量相差1018倍。 地壳中最常见的元素为:O,Si,Al,Fe,Ca,Na,K,Mg 这8种,占地壳总质量的99%。 矿物的化学成分是确定一个矿物的基本依据之一,化学元素是形成矿物的物质基础。地壳中化学元素的丰度与矿物的化学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常见8种元素的克拉克值 元 素 质量克拉克值(%) 原子克拉克值 (%) 体积百分比 (%) O 46.60 62.55 93.77 Si 27.72 21.22 0.86 Al 8.13 6.47 0.47 Fe 5.00 1.92 0.43 Ca 3.63 1.94 1.03 Na 2.83 2.64 1.32 K 2.59 1.42 1.83 Mg 2.09 1.84 0.29 可以形象地比喻:整个地壳是由O离子作最紧密堆积,阳离子充填在空隙中。 克拉克值对矿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克拉克值高的元素组成的矿物种含量也高,地壳上的矿物种主要是由前述8种元素组成的硅酸盐(占地壳总质量的3/4)和氧化物(占地壳总质量的1/5) ; 但是,地壳上的矿物种除了受克拉克值影响外,还要受到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的影响,有的元素含量低,但它能够形成独立矿物种, 而有的元素尽管含量多,却不能够形成独立矿物种。这就涉及到元素是趋于“聚集”或“分散”的地球化学性质。 克拉克值对矿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聚集元素:Au(金)、Ag(银)、Bi(铋)、Sb(锑)等,尽管克拉克值很低,但它们的地球化学性质是趋于聚集的,所以能够形成独立的矿物种,甚至富集成矿; 分散元素:Ru(钌)、Cs(铯)、Ga(镓)、In(铟)等,尽管克拉克值较高,但它们的地球化学性质是趋于分散的,所以不能够形成独立的矿物种,往往以微量元素混入物(如类质同像形式)赋存于其他矿物种中。 二、元素的离子类型 惰性气体型离子:外层电子8或2(与惰性气体原子相同) 铜型离子:外层电子18或18+2(与Cu+相似) 过渡型离子:外层电子9~17,有未满的d电子。 天然矿物,除少数(约30种)元素以单质存在外,绝大多数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化合物中,阴、阳离子间的结合,主要受其外层电子的构型所制约。通常根据离子的外层电子的构型,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元素的离子类型与矿物种类的关系: 惰性气体型离子:易失去电子,与氧形成离子键,形成氧化物、含氧盐矿物和卤化物,故称为亲氧元素或亲石元素; 铜型离子:电离势高,不易失去电子,与硫形成共价键,形成硫化物,故称为亲硫元素或亲铜元素; 过渡型离子:性质介于上述两类离子之间,可形成氧化物、含氧盐,也可形成硫化物,取决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靠近惰性气体型离子还是靠近铜型离子),也取决于外部氧化-还原条件。 注意:元素的离子类型与矿物种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在极端外部条件下,也可改变,如:Cu+在氧化环境下也可形成氧化物:赤铜矿Cu2O 三、矿物的化学计量性与非化学计量性 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矿物的化学成分是相当固定的,其化学组成遵守物理化学分配定律——定比定律和倍比定律,各组分间具严格的化合比,如水晶,即几乎由纯SiO2组成。 (1)化学计量矿物在各晶格位置上的组分之间遵守定比定律、具严格化合比的矿物。 例:水晶SiO2、铁闪锌矿(Zn,Fe)S、橄榄石(Mg,Fe)2[SiO4]。 (2)非化学计量矿物化学组成偏离理想化合比,不再遵循定比定律的矿物。 —— 矿物标型 例:磁黄铁矿 Fe1-xS(有部分Fe3+存在)。 天然矿物并非理想化学纯的物质。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致使其化学组成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含金石英脉中黄铁矿(FeS2), Fe/(S+As)0.500,——形成深度小; Fe/(S+As)0.500,——成矿深度大。 非化学计量——成分标型: 判断剥蚀程度 质同像替代和非化学计量性是引起矿物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他因素还有阳离子的可交换性、胶体的吸附作用、矿物中含水量的变化,及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的机械混入物等 四、胶体矿物的化学成分特点 1、胶体与胶体矿物 一种或多种粒径介于1-100nm之间的物质微粒(分散相或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分散媒或分散剂)中形成的不均匀细分散体系,称为胶体。 分散相和分散媒均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胶溶体:分散媒多于分散相的胶体。 胶凝体:反之分散媒少于分散相的胶体。 胶体矿物:一般是以水为分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