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 第一册 廉颇蔺相如列传.docVIP

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 第一册 廉颇蔺相如列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字词的音义。 2.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3.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课文分析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不断向六国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秦国当时以全力进攻楚国,但久攻不下,而赵国此时又比较强大,这样,秦国一时不能尽全力兴兵伐赵,这一形势在客观上有利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事件中取得成功。 课文集中地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也作了简要的叙述。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历史故事着重刻画了蔺相如这个大智大勇,对外不辱使命,对内以国事为重而不计个人恩怨的令人景仰的贤士形象,同时也刻画了廉颇老成持重、英勇威武和勇于改过的一代名将的形象。前两个故事主要写蔺相如在秦赵两国冲突中的外交表现,后一个故事写廉、蔺处理个人关系的事迹。 全文共21自然段,按故事情节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简要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两人一贵一贱,地位悬殊,这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预设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完璧归赵。从事件进展分三层。 第一层(第3~5自然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首先由缪贤的举荐可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才智出众的人才。接着,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利害关系,决定“宁许以负秦曲”,并奉璧出使,更表现了他审时度势之智,敢挑重担之勇。 第二层(第6~11自然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至秦与秦王斗争的经过。这一层是故事的重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和廷叱秦王方面。 相如献璧后,由秦王的无礼察觉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以赵王有礼于秦,秦王无礼于赵的比较指责秦王的无理无信,最后抓住“秦王恐其破璧”的心理,迫使秦王不敢用强,和氏璧得以保住,相如取得初步胜利。 由于秦王恃强凌弱,贪婪狡诈,蔺相如看出秦城不可得,争取缓兵之计,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的条件,获得回旋的余地,暗地里则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随后,蔺相如在秦廷引用历史事实,揭露秦背信弃约的一贯手段,表明归璧于赵是迫不得已,最后坦然表示愿意一死。秦王无可奈何,“毕礼而归之”。至此,奉璧出使任务得以圆满完成。相如凭其智勇双全取得斗争的胜利。 第三层(第12~13自然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取得的成就。从其个人讲,被提升为“上大夫”,从国家讲,看似秦赵不分胜负,“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但对相对弱势的赵国来说,不能不说是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写渑池之会。每一自然段为一层,分三层。 第一层计议赵王该不该赴会。渑池之会是赵国受秦国重创后,秦国提出的。赵处于战败国地位,非常被动。接着写赵国君臣商议对策,赞扬了廉颇老成持重、深谋远虑的精神。 第二层写秦王在宴会上欲戏弄赵王,占赵国的上风,相如不让分毫,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先写赵王为秦王鼓瑟,秦御史记载此事;再写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缻,然后召赵御史书此事。紧接着又写秦之群臣要赵以15座城池为秦王寿,相如亦要秦以咸阳为赵王寿。相如独斗群敌而不输分毫,其胆略、勇气、智慧、辩才充分展现出来。 第三层写斗争结果。“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且由于赵国在边境也集结大军,秦王在会后也不敢妄动。可见廉、蔺团结一致,对于赵国的安全十分重要。为后文“徒以吾两人在也”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第17~21自然段)写将相和。突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计私仇的崇高品德。 首先,以比较的方法表现廉、蔺对矛盾的不同态度:一个居功自傲,宣恶言,欲羞辱相如;一个不欲相争,采取一味退让的态度,以致到了连其舍人都觉羞辱的地步。这样写为很好地展示蔺相如的思想性格作了铺垫。接着写相如对舍人说明退让的原因,即“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由此足以衬托相如的深明大义。两虎相斗的比喻指出不团结的后果,突出了相如的可贵品质。 负荆请罪一节,既是故事的圆满结局,也证明廉颇争位次不过是失去理智的一时之愤,能肉袒负荆、登门谢罪,最终仍不失为明事理、知大义的将军,其形象也光彩照人。“为刎颈之交”既是赞扬廉颇勇于改过,深明大义,也是歌颂相如的胸怀宽广,眼光远大。 本文艺术特色: 第一,以事写人,选择典型,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课文刻画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选择了三件事,即“完璧归赵”、“渑池会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