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婺剧传承、创新及未来的思考
对婺剧传承、创新及未来的思考 【摘 要】婺剧素有“徽戏的正宗,京剧的祖宗,南戏的活化石”之称。其在浙江金华地区的历史,迄今已近五百年。作为浙江的第二大剧种,如今却面临着人才短缺、观众流失的困境。在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如何将之传承与发展下去,是一个需要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婺剧;传承;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J8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17-02
一、发源和历史沿革
婺剧起源于浙江金华地区,该地区的经济历来以农业经济为主。在春耕秋收的农暇时节,农民们往往通过各种艺术表演来消磨时间。这些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成了婺剧形成的基本元素。明清以来,浙中地区物产丰富,商贸往来比较兴盛,所以走乡串户的民间戏曲争相斗艳、百花齐放。这时浙中地区先后传入乱弹、徽戏、滩簧等戏曲形式,并与高腔、昆曲等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声腔并存的特殊结构。而脱胎于“金华戏”的婺剧,以其浓郁的本土气息、高亢激扬的唱腔和丰富多彩的曲目,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明中叶流行的义乌腔形成于金华府(今浙江金华)义乌县。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乱弹腔,清中叶的徽戏,均曾在金华流行。高腔有侯阳、西吴、西安、松阳之分。婺剧中大多数高腔的特点,是锣鼓助节,不管托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和,声调高亢激越。而西吴高腔及松阳高腔却有乐队伴奏,是我国各种高腔中特有的形式
昆曲,俗称“草昆”“金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支派。因长期在农村的草台和庙会流动演出,主要观众对象是农民,形成了语言通俗、情节曲折,唱腔不拘泥于四声格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的特点。在明代之后,一直被视为婺剧诸声腔中的正宗
乱弹,因专工乱弹的“乱弹班”多出自浦江县,故又称“浦江乱弹”。以二凡、三五七、芦花为主要唱调。流行地区除金华、衢州、严州(今浙江建德)外,也常在昌化、桐庐一带演出
徽戏,自皖南传入。清末以来,大量皖人迁往金华一带,多数经商,徽戏随商路流入
婺剧徽班自成一格,以拔子、芦花、吹腔等老徽调为主。唱西皮、二黄,表演粗犷、泼辣、朴实、健康
滩簧,相传源于苏州滩簧。乾隆、嘉庆年间,金华已有曲艺滩簧坐唱班。传说由往来于衢州、兰江的花船船娘卖艺带入,先有业余坐唱班,后由婺剧艺人衍为戏曲,成为婺剧声腔之一
时调,是明清以来时尚民间小戏的统称。有的来自明清俗曲,有的属南罗,有的为油滩,有的源于地方小调。由当地民歌、歌舞演变而成,是一种演唱农村生活小戏的声腔
最初,高腔、昆腔、乱弹等独立成班,后发展为合班,并有不同的组合。高、昆、乱兼唱的戏班,俗称“三合班”。以后,徽戏传入金华一带,有的三合班弃高腔而兼唱徽戏,有的徽班却兼唱乱弹。之后,又吸收了滩簧和时调。一直到建国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新成立的浙江婺剧团,对婺剧传统艺术进行了系统地挖掘记录和继承改革工作,才使婺剧作为一个多声腔剧种固定了下来
二、艺术特点
中国现存的古老剧种,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北方的,多为单声腔剧种;另一种是南方的,多为综合声腔的剧种。南方的婺剧、赣剧、湘剧、川剧等,差不多都由昆腔、高腔、乱弹、皮黄等多声腔综合而成。而像婺剧这样同时拥有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在多声腔剧种里也是罕见的
婺剧还有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多声腔在其他剧种里也有,但往往随着时代变迁,声腔会逐渐产生变化,唯有婺剧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例如:婺剧徽戏来源于“京剧的祖宗”安徽徽戏,徽戏由于京剧的兴盛、倒流以及黄梅戏的不断发展,逐渐变样并趋于衰微,而婺剧徽戏并未受京剧倒流影响,仍然保持着正宗徽戏的本色、本样、本味,因此梅兰芳先生说,“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寻找。”这使得它拥有大量吸收兄弟剧种养分的丰富的曲牌音乐
婺剧的六种声腔,尽管曲调不一,但演唱方法上却有共同之处。演员一般都采用真假嗓相结合的唱法。最具特色的有两种:一是老生的“高云滚翻腔”,二是大花脸的“水底滚翻腔”。婺剧的打击乐也别具一格,采用大锣、大铙、大鼓,且有“先锋”(长号)、胡笳等特殊乐器,演奏时气势十分雄浑,表现力极为丰富
婺剧在表演上的特点是生动与粗犷相结合。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剧目丰富多彩,堪称戏剧活化石。不但保留了诸如傀儡、傩舞、目莲戏等古老的表演动作和程式,还拥有变脸、耍珠、舞叉、窜火、窜梁、穿刀、十八吊等大量特技表演,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深受百姓喜爱
婺剧是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剧种。以前的艺人多系农民出身,农闲时出外组班演戏,农忙就回家生产,到上世纪30年代才有比较固定的班社出现。因长期在乡村流动演出,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剧情质朴自然、情节生动,很接地气;音乐高亢激扬、气势磅礴;表演生动活泼,服装大红大绿、对比鲜明,具有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