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与努力——读爱新觉罗溥仪之《我的前半生》.docVIP

无力与努力——读爱新觉罗溥仪之《我的前半生》.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侯佳希:无力与努力 ——读爱新觉罗溥仪之《我的前半生》 侯佳希 《我的前半生》一书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自传。六十余万字的篇幅涵盖了从作者三岁进入紫荆城登极帝位到1959年接受过10年的劳教学习的作者特赦成为新中国的普通公民的全过程。时间跨度五十余年,空间上更是从紫荆城,东交民巷,天津,伪满到苏联和战犯管理所几经周转。由于作者本人特殊的历史地位,他的自传不仅是他个人的历史,更是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 那么,溥仪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看完此书后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他的懦弱和无力。做皇上的时候他只是个四五岁的孩子,眼前摆着山珍海味但是隆裕太后却只允许他喝糊米粥养胃,以至于他看到王府的贡品里有酱肘子的时候,“抓起一只就咬”。这则童年小事,我认为在溥仪身上不妨看成一个隐喻。身为一个皇帝,在中国那个风起云涌的几十年没有使上多大的劲儿/也可说一直饿着肚子。溥仪的一生基本处于被动等待的状态,等人家来拜他,迎接他;等日本人帮他离宫,离京,帮他“复辟”。他面对时局,面对所谓祖宗基业的无力感非常鲜明。入狱之后,他曾表示:“觉得自己正处在一个无法抗拒的冲力面前。是的,这是一种不追究到底誓不罢休的冲力。”正是这种冲力使他改造,使他重新做人。其实,何止此时,他的一生都受着强烈历史冲力。满清的力量,革命的力量,国际利益集团的力量这些力量所汇成的历史洪流裹挟着他,往前冲去。就好像河水裹着一片树叶奔向大海一样,无可抗拒。他可能可以即时即地地抗拒当时的环境和情况,但是抗拒不了历史的必然性。“时来天地皆运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也就像《红楼梦》所描绘的一样当“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时,纵使是停机德、咏絮才,也只能落得“飞鸟各投林”“大地真干净”。所以溥仪的成就和过错更多的是历史和文化促成的结果。大时代下的无力感可谓溥仪是具有典型性的例子。 但是,所谓“大时代下的无力感”并不等于不需要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归根结底,历史的洪流也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的。溥仪最初的认罪书,以及他在远东国际法庭上作证时都对自己在伪满帝国的罪行避而不言。其实在本书中,他也倾向于怪罪和埋怨:是慈禧让他当的皇帝,是遗老遗少鼓吹他的复辟,是日本人逼迫他成为汉奸。好像他在历史中起到的作用跟他个人关系甚微一样。这让我想到基督教中对于罪恶(sin)溯源的争论,即:罪恶的来源是什么?是上帝,人类,蛇/魔鬼还是虚无?到底是谁应该为世界及个人的罪恶承担责任?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推给文化和历史或者体制,因为毕竟文化、历史、体制都是我们人类共同创造的产物。一个即使身处日本人的胁迫中还对所谓“复辟”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傀儡皇帝;一个在外拜天照大神,在内拜清朝列祖列宗的人,我认为他理应有能力对历史做出更为正面和积极的推动,但是他却放弃了这些尝试而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梦幻和懦弱里,这样一种过错应该由溥仪其人承担一定的责任。 在时代的裹挟和冲刷下人是无力的,但是无力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努力。这是我看此书的一个结论。在放弃努力方面我对这个一心想着让日本人帮助自己复辟的皇帝心存鄙夷,每每读到他陶醉于日本人对他叫的一声“陛下”,纠结于各种无谓的名号时,都觉得心里焦急,但是转念又意识到:如果是我处在他的位置上,未必比他做得好一点点,甚至比溥仪一定还不如。这样又对他抱有同情与理解。事实上,在任何时代和任何位置,我们也都处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之中,也面临着种种重大的选择。溥仪的位置上有溥仪的无力和懦弱,我的位置上亦有我的无力和懦弱。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在历史中的清白。叔本华说的基于“我为众生,众生即我”基础上的同情是不是也源于此呢?因为他人的过错本质上也可能或必然是我自己的过错。倘若我写一篇我的自传用作考察现今时代的一个角度,我也会有诸多的过错,推诿,和所谓的“放弃努力”。所以我想对于历史我们还是应该同情,而把犀利的批判和反思留给自己,时时自省。

文档评论(0)

nxuy17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