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蒙古族的半农半牧及其生态文化类型论文.docVIP

近代蒙古族的半农半牧及其生态文化类型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蒙古族的半农半牧及其生态文化类型论文.doc

  近代蒙古族的半农半牧及其生态文化类型论文 内容提要 欧亚草原的蒙古各部都在近代化浪潮下发生了从纯游牧到半农半牧的变化,这种变化因生态条件和所接触的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地处中亚的西部蒙古族以绿洲灌溉农业和沙漠游牧为特色,放牧时一般分三季营地或定居游牧;俄罗斯文化圈内的喀尔玛克蒙古和布里亚特蒙古部分地接受了俄式农业和畜牧业,游牧业发生了集约化但保持了季节营地;汉文化圈内的外蒙保持着传统的游牧业和灌溉农业;在内蒙,游牧业与汉式农业的融合程度很差,蒙民或完全汉化,形成无游牧业的集约化农业村庄,或仍守着“漫撒子”式农业和游牧业的结合。 关键词: 半农半牧 蒙古 游牧——“nomadism”.freelaq)蒙古部族。这个察哈尔蒙古族当与内蒙的察哈尔蒙古同源,阿玛克Aymaq一词明显源于古代蒙古社会基本单位“爱玛克”。这批人发生了农牧分离,有专事农业的人群出现。部分人半农半牧,部分人仍以游牧为生。人数大约在30-50万之间,分4个部落。吉马斯弟(Jamshidi)部部分人有脱离了游牧,从事旱地农业,形成农业与游牧业的分离;梯马尼(Taymanni)部落有农牧分离,一部分河谷灌溉农业,一部分仍然以游牧为生;弗路兹——库(firuz-Kuhi)部落和哈兹拉(Hazara)部落处于半游牧和农业状态。游牧特点仍然是夏季游牧包游牧,冬季住在永久性的村庄内,住圆顶房子。他们的畜群是绵羊、山羊和牛。嗜好也与原来的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一样,喜好喝茶。6 与清代内蒙的察哈尔蒙古族相比,他们的农业是自动分离出来的,而察哈尔盟的农业是在汉人的压力下形成的,且已经完全汉化。 新疆有喀札克蒙古族和许多清代西迁的蒙古族。直到民国时期,新疆的大多数蒙古族仍然不行农业,固守单纯的游牧业。但在蒙古族游牧的地区有许多适合农业的地方,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也好。到近代,许多蒙古族在湖泊和河流附近实行农业。额鲁特蒙古的一部——札哈沁旗,实行半农半牧。这个旗的王公一般在阿尔泰山的南部居住,冬天在乌里雅苏河岸越冬。游牧民的移动也应是这样,两处都有农田。与札哈沁族相邻的是准噶尔旗下的札萨克三旗,他们有的在阿尔泰山的北侧的沙起达湖边耕种放牧,有的在苏哈河边耕种放牧。另外,塔尔巴哈台的蒙古人也有少量的农业。1920年以后,在特克斯河流域的伊犁额鲁特蒙古开始经营农业,以后又有焉耆的土尔邑特蒙古也开始进行农业。与内蒙游牧民的雨水农业不同,新疆的农业收成很好,伊犁地方有20-30倍的收成,塔尔巴哈台有12-15倍的收成。在焉耆,土尔邑特蒙古的农业地在海东河流域,位于天山山脉的南面,这里的河流平原由黄土和黄砂土组成。土尔邑特蒙古长期将此地作冬牧场。很明显的是,这里的农业技术受汉人影响,因汉人很早地侵入此地进行农业开发。到民国时期,移民已经很多。在汉人的影响下,蒙古人开始仿效汉人实行灌溉农业。以后,迪化也有农业的发展,吐鲁番、玛纳斯、奇台和乌苏等地也都相继有农业的兴起。1925年,阿尔泰地区也开始有农业的扩展。以后,他们也用灌溉方法种植牧草,农业推动了游牧业的集约化经营。尽管如此,去新疆的蒙古人在新疆的农业经营仍是很慢的,因为他们因文化的传统长期固守游牧,与在同迁新疆的满族人有很大的不同,满族人有农业传统,很快适应了那里的条件,采取了近似汉人的农业技术特点,而蒙古人却迟迟不采取农业。7 青海地区的蒙古人一般也不经营农业,只以纯游牧为生,尽管在河流和湖泊周围,也有零星的农业存在。8 1949年以后,随着定居的推行,新疆蒙古族的半农半牧更加增多,且是灌溉农业+游牧式的混合。天山附近有灌溉条件好的地区,许多蒙古族在那里进行半农半牧。现在的新疆蒙古族自治州,即巴特拉蒙古族自治州,位于天山山脉的北侧,蒙古民的游牧是分三季营地的季节游牧。日本研究人员1989-1991年在此地进行过游牧业调查。这个州现在有汉、回、维吾尔、喀札克和一般的蒙古族。其它民族基本上倾向于定居,只有蒙古族仍倾向于游牧。无论是一般蒙族还是喀札克蒙古,都愿意固守蒙古族传统的游牧习惯。牲畜主要是绵羊和山羊。与蒙古高原的平地游牧的不同,由于特殊的山地条件,他们的游牧规律却像中世纪欧洲的山地游牧“transhumance”。9 季节营地在海拔高度上有差异。夏营地在塞里木湖的东北的大片草原地带,海拔2000米;冬营地在山区,海拔1300米;春秋营地在博罗塔拉湖,海拔700米。冬春移营距离为90公里,夏秋移营距离为30公里。一些营地有固定住处,形成固定放牧,但夏季却以蒙古包形式外出游牧。在小营盘镇,不但有喀札克蒙古和一般蒙古人,还有新疆本地的维吾尔族和汉人等,人口25000人。农业地在小营盘镇附近。大多部村庄已经以农业为主业,只有3个村庄以畜牧业为主。既使在这3个村庄内,也是半农半牧的。在所调查的几户蒙古人中,他们也是半定居者。在镇周围,他们家庭中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