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点讲义
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 把握意境(景 、 事、情) 理解 词义、句义 鉴赏 古诗鉴赏 评价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和品位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诗歌的方法。 形象 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意象与意境 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象”就是物象、形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和“象”的统一。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 意境——即诗境,“意”,作者的感情;“境”,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意象)构成。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是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言之,就是一系列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置身诗境的方法: 主要从诗歌形象(意象)特点入手探讨诗歌意境的方法。 ①沉浸想象 ②联想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 想象——联想 想象: 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加工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相近、相反、因果的另一事物的过程。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 吟诵 意象 想象与联想 字句 品味 意境 明情 缘景明情: 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①联缀意象 ②想象意境 ③以小见大 ④以景言情 “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①对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整篇基调一致,意境浑成的可采用整体把握再现情景的方法把握意境。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动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②全诗意象之间跳跃性大、色彩不一、情绪起伏、出语新警、诗思奇妙。这样的作品就要或根据诗词中的“一鳞半爪”,或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用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再来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问:此诗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失落——一线希望——无奈,彻底失望 伤其不遇的惆怅;由惆怅而期冀,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对隐者的描绘,正是诗人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③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一联、一句、一字之美,对这类作品,应重点进行“炼字”“炼句”,感悟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 华子岗????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问:此诗哪一字妙,妙在哪里?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