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莫高窟佛像雕塑
佛教的石窟寺在山崖上开凿洞窟,搭建建筑,雕造佛像,画上壁画。石窟用岩石雕凿,可以较久保存,既是佛教寺庙,又是艺术的宝库。我国的佛教石窟是沿着佛教传播的路线,从新疆,甘肃的河西走廊传到中原,南方,青藏高原。它们遍布中国二十多个省份,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座石窟寺的建造往往绵延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千万尊塑像,千百个洞窟,一斧一凿,一年又一年,他们是无数信徒血脉的涌动,无数艺术家精神的凝聚。研究石窟寺,对深入理解中华历史,艺术是重要的。考古专业宿白先生指出,应该用考古学的方法来清理记录,研究洞窟造像,壁画的类型、组合、题材、分期和分区,开展佛教史与社会史,艺术史的综合研究等等。敦煌石窟是较早的保存比较完好的。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之地。随着佛教的传入,敦煌的三危山出现了石窟,人们称其为莫高窟。关于石窟最初开凿的缘起,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在敦煌莫高窟332窟《李君莫高窟佛龛碑》追溯说:“沙门乐僔,戒形清虚,持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险,造窟一龛。莫高窟,沙漠高处的石窟。敦煌鸣沙山缺乏坚硬的岩石,所以从一开始就是泥塑。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是莫高窟最为兴盛的时期,其彩塑雕刻精美,造像形态婀娜多姿。北朝时期,敦煌泥塑雕像有释迦佛、弥勒佛、肋侍菩萨、释迦苦修、禅僧等题材,造型上也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第259窟正龛的释迦牟尼和多宝佛,右壁龛上的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单身坐佛,附身向前,含着微笑;第248窟的彩塑坐佛,衣褶流动,唇角上翘,一手拂膝,一手做手印。西魏时出现了秀骨清像风格,北周后逐渐变得丰满。------------《中国雕塑故事》马大勇著毫无疑问,在敦煌石窟群中,莫高窟最为有名。其位于敦煌东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石窟群长1680米,大小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壁画面积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石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石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雕、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其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敦煌石窟群数量多,风格面貌也不尽一致,但就其壁画。塑像内容来说,又都是对佛经的解释和对佛教思想的宣传。它既是借助于艺术为宗教服务,同时也是对宗教内容的艺术创作。就前者而言,不论是佛经故事,还是各种净土变、神话、历史典故、现实人物、藻井图案和塑像,都是在形象地宣传“众生皆苦”、“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和“极乐世界”等佛学思想;就后者来说,艺术家们在绘制这些壁画和彩塑时,不管采用何种虚构或夸张的手法,最终还是要以他们的实践和社会现实为依据展开艺术思维与想象,从而既创造出真正源自心灵的艺术真品,同时又折射出当时社会之现状。敦煌艺术存在的价值正式集佛教思想与艺术于一体的人类文化之经典,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在于此。从366年到580年的二百多年时间,因为有着中国汉晋文化传统的基础,敦煌石窟艺术始终都在固执地遵循着外来佛教仪轨,却也无法避免被悄悄汉化了。作为外来的宗教艺术,要想在具有发达汉文化的敦煌扎根生长,获得当地民众的青睐,就必须在题材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和当地思想文化协调一致,以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表现形式上,其转变历程在壁画和塑像中清晰可见,比如,在西域还相当流行的印度式“丰乳细腰大臀”的裸女和菩萨,大家都在“非礼勿视”,便只好含羞地躲了起来,代之以“非男非女”的菩萨、飞天和伎乐了——这是最典型的佛教艺术中国化。敦煌色彩纷繁绚丽、技法灵活多变的壁画艺术,展示了平面敦煌的无穷魅力;而雍容端庄、形态各异的彩塑,则昭示着立体敦煌辉煌的成就。伴随着现存最早的、开凿于西凉与北凉时期洞窟的出现,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等朝代都曾在这里开窟造像,从未停止过。这些彩塑虽历经1600余年的战乱与风沙的破坏,但其中保存下来基本完好的1400个,保留了原作品的面貌,这在众多石窟雕塑中是很少见的。这些时代连贯的造像呈现了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轨迹,是极其珍贵的人类文物遗存。就造像用材而言,甘肃河西地区多砾岩,山崖质地结构粗糙松软,不利于雕刻、这就决定了古代匠师在雕塑敦煌石窟造像时一般采用泥塑妆銮,也就是泥塑与彩绘相结合的方法。这一技法是用石、木芯等外加泥塑的方法,先塑后绘,通过捏、塑、贴、压、削、刻等传统泥塑技法,塑出简洁明快、生动自然的形体。然后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