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明代学田地租管窥贵州各地生计方式差异
从明代学田地租管窥贵州各地生计方式差异摘要:《黔记》是明代郭子章私家撰著的贵州通志。该书《学校志》中有关各儒学学田的记录十分翔实,这些史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贵州各地生态背景和生计方式的差异。例如,该志所载乌撒卫学田中有部分田产以“蔽”作为缴纳田租的粮食种类,这与乌撒其地湿润多雨、生长季短及当地彝族回族大量种植荞麦密切相关;又如该志所栽清平卫与思州府学田的田租中有以“手”和“边”为粮食计量单位的实例,这足以表明当地侗族苗族习惯于种植糯稻,而他们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确实适宜种植糯稻。总之,只要认真解读史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复原明代贵州的生态面貌
关键词:学田;田租;生计方式
中图分类号:K29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1)05-0169-06
一、《黔记》对学田的记载
在传世的规范史料中往往对各民族的生计方式语焉不详,这就会给探讨各民族生计方式的历史变迁造成极大的困难,也使得以往的研究很难在这一领域获得较大突破。有幸的是,某些私家撰著的地方志由于较少受官方编辑体例的规约,因而能保存下一些反映各民族生计方式的珍贵史料。近年来,笔者在校释《黔记十分欣慰地发现,该书对明代贵州各府、州、县、卫学田的记载,恰好可以作为探讨明代贵州各民族生计方式的可靠资料。笔者仅就其中的典型例证稍加解读,以飨今天的读者
《黔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3年)。该书的作者郭子章当时出任贵州巡抚,并受命指挥“平播之役”中的贵州军务,其后又主持了战后的恢复工作,因此作者对贵州各地风土民情的了解十分详实可靠。《黔记》正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一部私家撰述的贵州通志。传承至今的《黔记》文本中,最早、最可靠者首推万历年间的刻本,北京图书馆有该善本收藏,目前该善本已由北京图书馆影印出版。本文的探讨就以该影印本为工作底本
统观《黔记》,全书共计六十卷,其中第25、26两卷的内容已遗失仅存编目。该书从历史、舆地、行政区划、贡赋、职官、兵戎、艺文、人物和土司等众多方面,对明代的贵州省情做了全面的介绍和资料汇编。其中的《学校志》则是对明代贵州各府、州、县、卫官学资料的系统汇编。《学校志》编在《黔记》的第16、17两卷,编修的顺序是以当时贵州的分巡道为线索。在《学校志》中除了介绍各地儒学的位置、规制、有关碑记和变迁沿革外,还详实记录了各级儒学所拥有的学田,本文的探讨即以这些学田档案为依据
《黔记37000多字,而其中专门记载学田的资料就多达7600多字,占《学校志》总篇幅的20%以上。更值得庆幸的是,该志对学田的记载不仅无一遗漏,而且所收载的资料能做到入乡随俗,直接收载当地的方言土语,按原貌直书其生产生活实情,因而能为探讨各地各民族生计方式的实情和生态背景提供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该书对学田资料的记载很有规律,一般都是先载学田的田亩确数,次列学田所在的位置和四至,再详列租税收入,最后再具体说明所收租税的用途。除此之外,该志还尽可能地收载有关学田置办人、承租人的资料,甚至连租佃纠纷及学田收入的变动都能获得精当地表述。毋庸置疑,在明代浩如烟海的史志典籍中,能如此认真记载学田资料的著述实属不可多得。因而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一珍贵史料的解读,去透视贵州各地各少数民族生计方式的差异,目的是为今天的读者提供有关明代贵州生态实情的可靠资料和生态维护经验
本文选定的切入点是:农作物的品种和计量单位。明代贵州的各少数民族中,维持生计所种植的作物和饲养的动物各不相同,而这些产品又是学田收取租税的对象,因此只需关注农作物的物种及计量方法上的差异,就可以间接地获知当时贵州各民族的生产实情;同时,从租佃人的权责义务以及相关变迁中,还可以透视当时各民族的生产组织状况;此外,租税的品种和租税完纳的登记又可以折射出租佃关系中隐含的民族文化事实。正是通过上述几条途径的解读,笔者得以确认:贵州境内的各世居民族,无论是彝族、苗族、侗族、布依族,抑或是水族、仡佬族,在生计方式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明代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比今天更为显著,但是,明代贵州各民族的的生计方式和当代的生产方式之间又存在着十分明晰的传承关系。透过这样的关系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深化对今天贵州各民族生计方式的认识,还可以复原明代贵州各民族的生计实情。以下仅就两种特定的生计事实举例说明
二、彝族回族与莜的种植
《黔记“乌撒卫学田:贰拾伍亩。壹分在黑张站,岁纳米伍石,折征银叁两;壹分在野马川,岁纳米叁石肆斗,折征银贰两;壹分伍亩在西屯,岁纳米贰石伍斗,折征银壹两伍钱。地:壹段在上坝,壹段在下坝。正德十一年,御史邝约批准开垦,共壹百六拾贰亩,每亩纳银贰钱伍分;壹段在簸箕湾,每年纳?叁石;壹段在回回营下坝,每年纳莜租九成银六两,以供春秋二祭。店叁间,在城东关,每月纳租银壹钱。”
上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