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设计

例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设计【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有效性设计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11.021 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必须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理解文意,在诵读中积累知识,在诵读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在诵读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在每课文言文的教学中,让读贯穿全课,让学生深刻明白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的不二法门就是读!课前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自主初步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以精妙的问题贯穿全篇,引领学生品赏美文的经典之处,联系比较,融会贯通,在比较阅读中提高品鉴能力;课后拓展阅读,开阔眼界,增加积累 一、 熟读成诵,初解课文,明确句读 学习文言文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预习,而预习要求努力做到熟读成诵。即使不理解文句的具体意思,但熟读课文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故有效教学,诵读、熟读也能大致理解文章大意。检查学生预习是否充分,不单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某个词的意思,而是将重点落在学生能否准确地断句诵读,能否在多读的基础上大概揣测文章的大意。我经常将课文的标点符号除去,在学生面前呈现一篇没有句读的文章,让学生准确断句。初中阶段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音韵和谐、节奏清晰、朗朗上口,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开始会觉得断句有点难度,所以首先要教给学生准确断句的方法。在篇章中找到名词或代词,一般这些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断出句读了。文言文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如《陋室铭》、《爱莲说》等,就可以根据对偶、排比、顶真、反复修辞及按四字句或六字句的规律来断句。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个句子反复出现,就可以推断得出其断句方式了。牢记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轻松掌握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抓住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就能准确断句了 要掌握文言文断句一定要注意诵读,经过一定量的文言文诵读积累后,学生有了古汉语的语感,多次诵读还可以大致推断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能把握准确的朗读节奏,说明他已能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给接下来的精读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 精读篇章,陶冶情操,掌握词义 钱梦龙先生曾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有言而无文。”我们在教现代文阅读时常常强调整体感知,其实这也适合运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理解掌握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不要将词语单列出来,而应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因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思维缜密,情感表达酣畅淋漓,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并不太困难。若是对文字锱铢必较,必然会留给学生零星琐碎的印象,给学生留下肢解课文之感,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更感兴趣的是文章蕴涵的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哲理、缜密的论辩方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抓住文章的核心,找准文眼,确定文章的纲要信号,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会学生轻松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我教文言文一般不作逐句串讲,而是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再强调一些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掌握词义会更扎实。比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抓住“讽”字提出问题:分析邹忌为什么讽?如何讽?讽的结果如何?“讽”字成为本课学习的一个纲要信号,抓住此纲要信号理解文章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专注于课文,深入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讽”?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得出答案:课文叙述了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引出了与妻与妾与客的三问三答,引发了邹忌的三思,即推断出一个道理:人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说真话,由此联想到作为国君受到的蒙蔽很多,从而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如何讽?邹忌为了达到委婉劝谏齐威王的目的,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过三比让齐威王明白其中的道理。讽的结果如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