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病害综合防治技术.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春玉米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春玉米病害综合防治技术1、玉米丝黑穗病 (1)、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属于苗期侵染的系统性侵染病害,一般在成株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几乎颗粒无收。受害严重的植株,苗期即可表现各种症状,有分蘖增多丛生型、有节间缩短矮化型(老公苗)、有心叶扭曲鞭状型,成株期显现症状可有两种类型,一是黑穗型,一是变态畸穗型。黑穗型雌穗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包黑粉,变态畸形穗,雄穗和雌穗均可受害,变成“刺猬头” (2)、侵染循环:玉米丝黑穗病菌以冬孢子(相当于植物的种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至少能存活2~3年,长者可达7~8年。种子表面虽然带菌率不高,却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新区带菌的种子,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幼芽的分生组织,病菌随植株的生长而生长,引起不同时期发病,发病率等于损失率,发病后无药可治 (3)、发生条件 ①、种子带菌率高,发生重 ②、因重茬和施入了未充分腐熟的带菌粪肥,发生重 ③、播种过深,土壤板结,从播种到出苗期间气候冷凉,发生重 (4)、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是解决该病的关键性措施 ②、轮作、提高整地质量、施用充分腐熟肥料、适时晚播,可减轻发病 ③、药剂防治: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进行种子包衣,100~200克/100公斤种子效果良好。或用含有戊唑醇的其它复配型种衣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也有较好防效。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3%拌种,也可获得较好效果 2、玉米顶腐病 (1)、症状:俗称烂心病,2002年在我县大面积发生,最近几年每年都有所发生,轻重不一,已发展成为我县当前玉米上的主要病害。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尤其以苗期危害最为严重。苗期危害,植株表现不同程度矮化,茎基髓部变褐,分蘖增多,多不结实 (2)、侵染循环: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玉米植株地上部均能被侵染发病 (3)、发病条件 ①、春季低温高湿天气有利于发病 ②、低洼易涝地、原田地发病重,山坡地高岗地发病轻 ③、玉米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龙单系列品种发病显著 (4)、防病方法 ①、可选择种植抗顶腐病品种,如不选择龙单系列品种 ②、改进栽培措施,如提高土壤墒情,合理轮作,科学施肥 ③、药剂防治,可选择2%宁南霉素水剂1000毫升/公顷,在发病期喷雾,结合防治斑须蝽象及补充锌肥效果较好。也可选择25%三唑酮拌种按种子重量0.2%拌种,或1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50~180克拌种100公斤,均有一定防治效果 3、玉米缺锌 (1)、症状:在春季低温情况下,桦南县玉米缺锌症状表现明显,尤其南部乡镇如闫家镇、大八浪乡表现明显,主要表现脉间失绿,中脉两侧呈白色至黄白色症状,俗称白苗病 (2)、发生条件:土壤本身微量元素锌含量相对不足,在春季气温低的情况下释放困难 (3)、防治方法:常用的锌肥有硫酸锌、氧化锌等。施用方法:作基肥或追肥,一般用量为11.25~22.5g/公顷硫酸锌,可与酸性氮肥混合施用;浸种,硫酸锌浓度为0.1%~0.2%;根外喷施,幼苗期硫酸锌浓度为0.01%~0.05%,后期叶面喷施浓度为0.1%~0.2%;拌种用量为500g种子1~3g硫酸锌。值得注意的是锌肥不能和磷肥混合使用 4、玉米大斑病 (1)、症状:该病为玉米叶斑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在自然条件下,玉米生长中后期尤其是抽穗以后发生重,主要危害下部叶片,有时也为害苞叶。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点状水浸斑,病斑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梭形、中央灰褐色的大病斑,病斑大小5~10厘米×0.5~1厘米,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也是玉米早衰和秃尖的主要原因,一般年份减产5%以上,2010年我县玉米大斑病是最近几年较重的一年,预计减产达10%以上 (2)、侵染循环,病菌突脐蠕孢属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残体内或堆积在村屯附近的玉米秸垛中越冬,作为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翌年5~6月温湿度条件适宜时,病株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新产生的几部分越冬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飞溅传播到田间进行初次侵染。分生孢子落到玉米叶上,遇到田间湿度较大或重雾,叶面上结有游离水滴时,经2小时即可萌发侵染。玉米生长期内可多次进行再侵染,菌源交替,造成严重危害 (3)、防治方法 ①、采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进行通透栽培,控制田间叶下小气候,即降低温湿度,有利于降低发病率 ②、控制菌源,秋收后及时清理田园,减少遗留在田间的病株,冬前深翻土地,促进植株病残体腐烂 ③、加强农业防治措施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