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资料.ppt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及其“性善论” 2016年12月 孟子其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师从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的门人,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一生与孔子相似,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尝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国(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舍生取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孟子》其书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孟子的哲学思想概述 孟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两大部分,道德哲学以“性善论”为基本预设,政治哲学则以“以民为本”,仁政学说,王道政治为主要内容。 在孟子看来,道德与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哲学思想最大的特点便是“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性善”是其哲学思想的根基。 道德 政治 人性善 仁政 个体 社会 扩充 孟子的性善论 所谓“性”,即人之先验的原初本性。孟子曰: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所谓“性善”,即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何谓“性善”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与告子的辩论 (告子的人性主张:人性无善恶)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性善”的论证 孟子的性善论 “性善”言为人者皆性善,非圣人君子所独有。——“性相近”的论证 孟子指出,“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 “性善”的论证 孟子的性善论 释“心”: 思考之心,认识之心,道德之心。人之为人的基本标准。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孟子•离娄下》)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性善”的表现:“不忍人之心” 孟子的性善论 释“不忍人之心”:首先表现为“恻隐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公孙丑上》)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梁惠王上》) “性善”的表现:“不忍人之心” 孟子的性善论 四端: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孟子·告子上》) 性善之四端 孟子的性善论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告子上》) 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