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呐喊》及《彷徨》文化思想内涵
简论《呐喊》及《彷徨》文化思想内涵摘 要:本文通过对鲁迅的《呐喊》、《彷徨》具体文本的分析,揭示其所蕴藏的文化思想内涵,并借此昭示这些思想文化内涵之于当今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呐喊》 《彷徨》 文化思想 内涵
鲁迅生活的年代,中华民族正经历着艰难而痛苦的蜕变,中西方思想文化发生猛烈的撞击。他作为对社会和时代最为敏感的青年作家和知识分子之一,成了这精神蜕变和思想文化冲突的承受者。他对社会的变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改变不了民族被欺凌、人民被压迫的现状?为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华民族富强起来,而都以失败而告终?令鲁迅先生感到沉痛和迷茫的是:物质上的变革行不通,制度上的革命也失败了。他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现了隐藏在这些失败背后的东西――中国国民的精神文化思想,即国民性,于是开始从精神层面上对中国国民性进行探索。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那时,他们经常讨论的几个问题是: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作者是通过与西欧和日本的比较来寻找答案的。他认为“欧美之强”,“根柢在人”,而且”首在立人”,“尊个性而张精神”。而我国的封建传统伦理则是漠视人、压抑个性的,只把人当作封建统治者的工具来看待。在与日本国民性作比较时,鲁迅说:“日本国民性,的确很好,但最大的天惠是未受蒙古人之入侵;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1]既然要“复兴”,要“改善”,自然也就要引进新的文化思想。“灌下西方的少年血性汤”,以激活国民性,补正中国国民性中的缺陷。然而“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然而中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2]于是代表传统文化思想的封建伦理道德便要出来抵制这“与他为难”的新文化思想的“扰乱”。新旧文化思想的矛盾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在《呐喊》、《彷徨》里有着深刻的揭示和具体的体现
一、以幼者为本位的进化发展思想取代以老者为本位的退化保守思想
封建社会有一套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三纲五常”是其核心,其中“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和君主制政治体制中最本质的方面”[3],是“单向的以人身依附和服从为原则的绝对关系”[4]。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传统伦理道德里,“子”“妻”是依附于和必须服从于“父”“夫”的,更不用说“君”了,他们是幼弱者。老者对幼弱者有着绝对占有和支配的权力,这集中体现了老者本位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结果往往是“前者(老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却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幼弱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5]。面对这种以老者为本位的封建文化伦理道德,鲁迅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本位应在幼者”、“置重应在将来”。[6]因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7]
这种“本位应在幼者”、“置重应在将来”的进化发展观根植于《呐喊》、《彷徨》,并支撑着《呐喊》、《彷徨》的思想构架。在《狂人日记》中,作者看到的是一个血淋淋的礼教吃人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在吃人,甚至“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但作者最终想到的还是幼者(孩子):“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孩子毕竟是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吃过人的人更有意义,更近完全,也更有价值,更可贵。作者把民族的出路和社会变革的希望都寄托在青年孩子(幼者)身上,因为“毁坏这铁屋”、“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8],正需要这些后起的幼者,这也是他们的历史使命。否则,变革老者本位的社会的希望就没有了,整个民族都成了“出窝儿老”,“直到老得爬也爬不动,便一声不出的呜呼哀哉了”[9]。到那时,中国也就“国将不国”了。怀着民族存亡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作者最后发出了焦虑而沉痛的呼唤:“救救孩子……”
站在“我”和孩子的对立面的老者的代表是“我”的大哥和医生等,他们是“厨房”的主人,是这个食人社会的维护者。他们自己被人吃,也吃人,同时逼迫别人也去吃人。“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10]
《风波》中的七斤一巴掌打倒六斤,“六斤只是躺着哭”,长者的独霸、幼弱者的无力尽显出来!在《故乡》里,“我”对少年润土曾是何等地崇拜,而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伙同社会吃掉了英雄的润土。当润土再度站在我面前时,“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使我无比地痛楚。这不单是“我”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