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永嘉四灵对江西诗派接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永嘉四灵对江西诗派接受

论永嘉四灵对江西诗派接受摘 要:永嘉四灵是作为江西诗派的反驳者而登上诗歌舞台的。诚然,他们有大量的相异之处,但是从诗歌发展流变和接受学的角度来看,永嘉四灵又受到了当时江西诗派的影响。本文从永嘉四灵对杜甫的推崇、对“吟咏性情”诗学观念的继承、对“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诗学理论的演化这三个方面论述永嘉四灵对江西诗派的继承 关键词:永嘉四灵 江西诗派 接受 “任何一门艺术都会涉及到模仿与创造、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题。”[1](P163)但从后人的评价来看,一直以来永嘉四灵都只是作为江西诗派的反驳者出现的。叶适在《徐斯远文集序》中云:“庆历、嘉?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而江西宗派章焉。然格有高下,技有工拙,趣有深浅,材有大小。以夫汗漫广莫,徒枵然从之而不足充其所求,曾不如?鸣吻决,出毫芒之奇,可以运转而无极也。故近世学者,已复稍趋于唐而有获焉。”[2]其所谓“已复稍趋于唐而有获焉”的“近世学者”指的就是永嘉四灵。江西诗派发展到了南宋中后期,开始步入僵化的状态。永嘉四灵转而学习晚唐,使当时的诗坛耳目一新。严羽在《沧浪诗话》的《诗辨》中说:“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3](P27)后人多以为两派是水火不容的。但是诗歌的发展总是像溪水一样源远流长的,不可能说断就断,美国学者布罗姆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提出“诗的历史就是诗的影响史”这样的论点。由于江西诗派在整个宋代诗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永嘉四灵在刻意求新、求变反对他的同时,不自觉地也接受了江西诗派的影响 一、对江西诗派之祖杜甫的推崇 杜甫被江西诗派供奉为诗派之祖,对江西诗派的影响可谓深远。永嘉四灵也没有脱出这一藩篱,不仅用诗歌表达对杜甫的赞扬之情,而且在诗中也点化杜甫诗句 徐照有《杜甫坟》诗云:“耒阳知县非知己,救厄无踪岂忍闻! 若更声名可埋没,行人定不吊空坟。”杜甫曾经被困在耒阳县境内的耒水中,县令闻讯后派人寻找杜甫,后来没找到,以为杜甫已死于水中,就为他建了一座空坟。徐照这首诗的前两句表达出对县令的草率颇感痛惜。后两句笔锋一转,指出坟虽空而吊唁者络绎不绝,表达对杜甫声名的追慕,足见杜甫的诗名及影响力。另外,徐照还有《子规》诗:“羽类是游魂,哀多属曙昏。一时亡国恨,千古向人言。山竹已应裂,野花犹更繁。昔曾令杜甫,再拜忆君尊。”说明他对杜诗的熟悉,在作“子规”诗的时刻,联想到杜诗所描述的子规,托物言志的寓意也与杜诗相一致 徐照的《促促词》云:“促促复促促,东家欢欲歌,西家悲欲哭。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东家铺兵不出户,父为节级儿抄簿。一年两度请官衣,每月请米一石五。小儿作军送文字,旬日一轮怨辛苦。”本诗就运用东家的富有与西家的贫穷进行对比描写,继承了杜甫的《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揭露精神,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诗犯古人》条说:“近时赵紫芝诗云:一瓶茶外无?待,同上西楼看晚山,世以为佳。然杜少陵莫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即此意也。”另外,杜甫诗中多议论诗文创作之事,这一点永嘉四灵也是认可的,如徐照《白下》诗中“一月无新句,千峰役瘦行”,翁卷《寄葛天民》“传来五字好,吟了半年余”,像此类诗句在永嘉四灵的诗作中比比皆是。可见杜诗不仅被江西诗派所推崇,永嘉四灵也深受其影响 二、对“吟咏性情”诗学观念的继承 江西诗派黄庭坚论诗说:“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诤于庭,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又说:“其发为讪谤侵凌,引领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愤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显然,黄庭坚以为诗歌应该是艺术的追求,削弱了诗歌讽刺现实的战斗作用,强调了诗歌吟咏性情的作用,回归到了诗学本位,同时也走上了另一个侧面,即对现实的关注度不够,甚至有意地逃避现实。永嘉四灵生活在南宋中后期,政治上的沉寂和麻木,四灵本身的沉沦下僚,使他们对现实虽有心而无力,转而在诗歌中寻求安慰,追求诗歌的艺术之美 永嘉四灵进一步发展了黄庭坚避世的人生观,他们的诗,大多抒写自身孤高隐逸的情怀。描写山居、谈禅、品茗、采药、宿寺、交游等名士山人的生活,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元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到:“四灵诗,所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于此几物一步不可离,而气象小矣。”[4](P340)在他看来,四灵的诗在题材的选择方面多写自己流连光景、应酬唱和的闲适生活,缺乏深广的社会情怀和宏阔的思想内涵。的确,面对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永嘉四灵多抱着一种“有口不须谈时事,无机惟合卧山林”(翁卷《行药作》)的疏离态度。他们在诗中一再强调“楚辞休要学,易得怨伤和”(翁卷《送蒋德瞻节推》),诗集中反映社会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