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存在于生命成长的研究共同体之中.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存在于生命成长的研究共同体之中

存在于生命成长的研究共同体之中 ——与“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校长与教师的交往体悟 李家成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摘 要:高校教育科研人员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关系,对于双方都有重要的生命意义。 当前双方之间的关系形态有着多样的呈现。在“新基础教育”实验中,已经形成的新关系, 对高校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表现为对高校科研人员人格的挑战、能力的挑战、精 神世界丰富性与内在活力的挑战。在迎接挑战中,高校科研人员也得以走向生命觉醒的新型 存在状态。 关键词:生命成长,共同体, “新基础教育” ,关系 人存在于关系之中,存在于生活之中,以其独特的关系、生活而滋养自己的生命,融汇 其为生命的内在构成。 当我们今日讨论高校教育科研人员与中小学教师之关系时,无疑不仅 仅是在讨论如何“成事” ,而且是在讨论如何“成人” 。 因此,关注这一关系及其所形成的生活如何改变着 “我” ,如何滋养着 “我” ,乃至于如 何形成着“我” ,就是本文所关注的内容。 一、关系形态:高校科研人员与中小学教师关系的多样呈现 高校教育科研人员与中小学教师原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角色、身份,而正是这种差异,构 成为相互需要的前提,构成为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基础。有学者指出: “没有不同主体在 研究中努力实现不同意义的 ‘理论’与 ‘实践’的自我转换与统一,就难有不同主体间的理 论与实践的转换与统一;没有不同主体间的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与统一,就无法实现研究任务 和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 相互生成。 因此, 几个转换与统一是交织和胶着在一起的, ① 具有内在的沟通性和可转换性。 ” 就我个人而言,恰恰经历过这两种角色、几种不同关系的转换。  1991 年至 1996 年的五年间,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也承担过学校管理者的责任。在那一 工作场景中,作为小学教师的我,没有直接接触过高校教育科研人员 (曾参加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管理专业的专科函授,但那是自己的学习,既不为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所提倡和支持, 也不能算作工作时空的构成)。那个时候,有充满内心的对教育的激情,亦有许多的困惑。 而当时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没有机会与高校科研人员形成“关系” 。  1996 年之后,自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身份转换为教育学的研究生。正是这一转换, 一下子使我发现:不懂的、不会的竟然这么多!从对科学、艺术的了解与理解,到对自己生 活的反思与策划,从最基本的技术、技能到人际交往与群体参与,作为一名“前教师” ,一 下子感受到的是博大的精神文化世界和丰富的生活世界。 重新想起当时的这一转换, 似乎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大学教育科研人员与中小学教师之 间的差异:视野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行为方式的差异,文化的差异。而诸多的差异, 恰恰可以在 “教育改革及其研究”领域中汇总,成为 “不同”但“相通”的发展资源。 从攻读博士学位时开始,一种新的 “关系”已经进入我的生活:作为一名准研究人员建 立与中小学教师的关系。当时给我震撼最大的是:原来教育实践还可以这样做。 记得跟随卢寄萍老师、吴玉如老师重新进入小学课堂,看到吴老师对教师的指导,看到 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改革,当时有过这样的感受:我曾经当过小学教师,但怎么找不到以前那 种感觉了?经历若干年后,终于明白:这已经不是我当时的职业生活方式与状态了。 而跟随叶澜老师和实验团队一起进入中小学, 在参与中努力地听、 用心地想、 尝试地说、 逐步地介入, 开始越来越感受到高校教育研究者对于改革问题透析的深度、 对于改革走向的 把握等方面的独特性,一种在改革实践中实现自己专业价值的感觉开始出现。 而真正全方位地感受到这一关系对于自己的成长价值,则是 2002 年之后,以独立承担 研究任务的研究人员的身份建立起与中小学教师的共同成长关系, 直到如今。 在华坪小学的 一次教师研修活动中,我曾经说:对于我来说,华坪小学有着特殊的意义,她是我成长的见 证。 那是在 2002 年暑期,卢寄萍老师带着我一起去华坪小学具体开展班级建设的改革。从 与陆敏等老师的接触开始,从认识与反思华坪小学原有的德育体系开始,开始强烈感受到自 己成长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