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应县木塔能否“带病延年”.doc
山西:应县木塔能否“带病延年”
先后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参与大修方案讨论。然而,时至今日,这场持续了20多年的讨论仍未有定论
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聿┪锕荨钡挠ο啬舅?正面临“生死考验”。
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1961年,应县木塔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历经900多年的天灾人祸,这座奇迹之塔已经脆弱不堪――塔身严重扭曲变形,部分楼层面临坍塌危险。
早在1989年,文物部门便开始研究对应县木塔的保护工作,在此期间,先后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参与大修方案讨论。然而,时至今日,这场持续了20多年的讨论仍未有定论。
为何这场漫长的讨论至今无果?
应县木塔已成应县“斜塔”
据山西应县文物局木塔文保所(下简称木塔文保所)职工白高奎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应县木塔即已出现变形,但程度较轻,近些年,木塔变形日益加重,这位“千年老人”已经变得歪歪扭扭、岌岌可危。
应县一位文物系统的官员告诉本刊记者,应县木塔除了塔内存在柱身及柱头开裂、柱脚劈裂现象外,还有300余处残损,木塔整体和局部倾斜变形都在继续发展。由于木塔周边常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因此木塔的一、二层明显向东北方向倾斜。
原木塔文保所所长马玉江长期致力于应县木塔研究,他对木塔的现状很担忧。“木塔已经渐入老年,它‘骨病’严重,一年比一年糟糕,肉眼都能看得清楚。塔身除了扭曲变形,还有大量残损的地方需要加固。”马玉江对《?t望东方周刊》说。
马玉江介绍,木塔的第二层“骨伤”最重,面临坍塌危险,“木塔的下层残损程度比上层严重,木塔第二层是主要荷重部分,但这一层的结构变形、构件残损最为严重。二层的平座部分有32根柱子,其中重度残损的有30根,中度残损的2根。”
2000年左右,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等人曾对应县木塔残损勘测结果进行评审,评审报告显示:“当前应县木塔已处于构架体系破坏、多种病害缠身、险情不断发展、潜伏塌陷可能的危险状态。”
山西媒体报道称,2011年,应县政府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曾对木塔进行全方位监测和测绘,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应县木塔结构倾斜和扭转是其整体结构当前最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有文物专家说,二层明层局部倾斜柱最大倾角已达11.3°之多,竟然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要斜,“应县木塔俨然成了应县斜塔”。
天灾兼人祸
应县木塔为何会出现严重变形?
一是天灾。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应县木塔除经受日夜、四季变化、风霜雨雪侵蚀外,还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
木塔所处的雁北地区易发地震,大地震发生过十多次:1305年,大同地震,震毁房屋5800多间;元朝顺德年间,应县大震7日,木塔旁边的房舍全部震毁;1976年的唐山地震,也曾波及应县;1991年,山西大同、阳高发生5.8级地震,距震中70多公里的应县木塔受到影响,木塔底层外槽墙皮多处裂缝,最严重的裂缝高约2米,宽达3厘米……
二是人祸。1926年,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冯玉祥所部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对驻守应县木塔的晋军指挥部使用重炮攻击,其间,200多发炮弹击中木塔。1934年,民国政府对木塔进行一次“大维护”,当时,木塔各层间的夹泥墙和斜撑被拆掉换成格子门窗。而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国民党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置机枪阵地,木塔先后被12发炮弹击中。近些年,晋北地区森林乱砍滥伐、地下水过度抽用等因素致使木塔自身防御能力降低,木塔在地震、狂风等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更加脆弱。
人祸中,1934年的“大维护”带给应县木塔致命伤害。山西文物专家柴泽俊认为,那次维护中,夹泥墙和斜撑拆掉换成格子门窗导致木塔结构不稳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组同样认为,正是这次错误的维护,“大大降低了木塔各层的抗侧移刚度和承载能力,使得每层的结构整体性减弱。”
大修方案20多年仍未确定
应县木塔的“骨病”显而易见,但如何根治,却成了一个“棘手难题”。
马玉江告诉本刊记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县木塔即已出现变形,但少有人关注。直到1989年,应县木塔才真正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1989年8月,有中央领导曾赴应县视察,看到木塔残损状况,随即向国家文物局提出,“应县木塔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珍品,残损状况日趋严重,应组织专家现场考察研究,进行修缮保护,防止意外。”
199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山西省应县木塔维修工程领导组”,木塔大修工程正式启动。该领导组先后聘请全国7位院士及30余位专家学者,对应县木塔进行多次考察论证并提出维修思路。
国家文物局于2001年6月19日通过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向全国征集应县木塔大修方案。
山西省文物局一位官员回忆,节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