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怀仁社火节庆活动的民众参与及文化认同研究.doc
怀仁社火节庆活动的民众参与及文化认同研究
摘 要: “社火”是春节期间汉民族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对维系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聚合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的社火艺术有旺火、抬阁、耍龙、高跷、旱船、跑驴、车队、大头娃娃、秧歌等基本形式,对这一地区的“社火”艺术进行细致深入的社会学考察,深入挖掘这一艺术形式独有的文化内涵、民众参与程度及文化认同就变得势在必行,对保护与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社火艺术 文化内涵 民众参与 文化认同
“社火”,亦称“射虎”,是春节期间汉民族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最初源于人们对土神与火神的信仰、祭祀与崇拜。随着岁月流逝,这种活动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1],其活动性质由神圣的祭祀活动已演变成了节庆的娱乐祈福活动。目前,怀仁县的社火艺术因具有很强的地方民俗文化特征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社火活动在当代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与研究意义。
一、怀仁社火节庆活动的形式
怀仁县的社火节庆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祈福类活动旺火、耍龙,阁跷类活动抬阁、高跷,秧歌类活动踢鼓秧歌、大头娃娃,车船轿类活动旱船、跑驴、车队,等等,这些社火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一)祈福类活动
1.怀仁旺火。“旺火”俗称“火龙(笼)”,最早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除夕时为了驱赶“年”这个怪物而用木材制成的篝火,到宋代时人们用煤炭取代了木材,有了现在旺火的雏形。垒旺火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广泛分布于山西全境,而晋北地区尤其是怀仁县的旺火最为讲究。怀仁旺火高、大、旺,在山西旺火中独领风骚,被称为“中华一绝”。怀仁旺火形式因场合的不同而有细微差别。过大年的旺火最多,每家一个,人们期盼旺气冲天,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财源广进;元宵节的旺火最大,一个旺火要用十几吨、几十吨炭,人们还要正转三圈、反转三圈,转旺火的人们形成一个巨大的人流漩涡,大家都希望家人团圆、幸福美满;红白喜事垒旺火,红事在白天垒旺火寓意着小两口新成立的家庭往后的日子能够过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而白事在晚上垒旺火一是为了取暖,二是为了辟邪。可见,旺火在怀仁人的心目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代表我们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追求,更表现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耍龙。“耍龙”俗称“舞龙灯”,最初源于农业社会祭天求雨的活动,至今仍以各种独特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怀仁当地人们用竹篾、铁丝、木棍、黄色与红色等绸缎扎成形象逼真的龙灯。耍龙表演时,龙头由身强力壮的当年男子充当,双手把持龙头,随着前面武生手中的彩珠,飞腾跳跃,嬉戏玩耍,龙身则由十来个精壮汉子,撑持木棍,高举龙灯,配合默契,紧随龙头动作,蜿蜒起伏,碎步作舞。整个耍龙表演在锣鼓吹奏音乐的伴奏下,上演着“二龙戏珠”、“虎踞龙盘”、“老龙出海”等精彩片段,呈现出龙欢狮舞、龙腾虎跃的壮观气势。
(二)阁跷类活动
1.抬搁。抬搁最初源于农业社会劳动人民庆祝丰收的活动,全家足之舞之手之蹈之,高兴至极则将孩子扛在肩膀上舞起来,在怀仁,这一活动流传至今。怀仁抬搁一般选用优质铁锻制成高达十米、低则四米形式不同的棍、拐、卡,安装在一个方桌式的木质底座上。棍、拐、卡上的人物由男女儿童扮演,底座上则安有几根抬扛,由几个力壮青年抬着,在锣鼓唢呐吹的伴奏下,甩手摆舞。在表演过程中,每台“抬阁”都反映一个精彩的民间故事或戏剧情节,在景物、道具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幅富有诗意、别有风趣的图画。这样,在欢声笑语中反映了表演的主题,达到了与舞台上同样的效果,有了孩子的参与更添了几分活泼和生机。
2.高跷。“高跷”也称“踩高跷”、“踩拐子”。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2]可见,高跷早在先秦已在汉族民间流行。据说,高跷原是古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给自己腿上绑上两根长棍以方便采摘,日后逐步演变成今天的高跷艺术。高跷上扮演的人物形象主要有渔翁、媒婆、道姑、和尚、刘备、关公、孔明、孙悟空、猪八戒、济公等人物。他们边唱边表演,有一字长蛇、交叉剪子、走八字等队形,表演时动作技巧性强,既要优美生动,又要奇特惊险。
(三)秧歌类活动
1.踢鼓秧。歌踢鼓秧歌是广泛流传于雁门关外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当地居民的祭祀活动,到汉唐时期,已发展成为以广场、街头小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3]。怀仁踢鼓秧歌人物众多,栩栩如生。其中“踢鼓子的”是舞蹈的主要角色,其动作粗犷豪放,刚劲稳健。“拉花的”是女角,动作飘逸轻盈,优美自然。此外,还有打棒和尚、算卦先生、疯公子、大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学生眼中的本族语教师(外教)与中国英语教师(中教)的教学差异实证研究.doc
-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成因分析及英语学习动机提升策略.doc
- 天籁乡音总关情――南昌县采茶剧团30年改革之路回眸.doc
- 如何培养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意识.doc
- 实验室里的快乐晚年――记东华理工大学退休女教师宋金如教授.doc
- 对“3+4”本科贯通培养班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oc
- 对构建中平能化集团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流动体系的理论研究.doc
- 平板电视(LCD-TV)与显像管电视(CRT)维修经验之谈.doc
- 建立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oc
- 微反应心理学对识别学生音乐课堂行为的应用与调整对策.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