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中小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中架设知行之桥
在中小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中架设知行之桥 摘 要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依然不时发生不诚信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审视,只有认清诚信的知行关系,把握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培养诚信品质。学生诚信发展的“知行分离”现象与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自尊意识形成和功利主义倾向有关。为促进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需加强外部监督和引导,强化责任心教育,组织“服务学习”活动,以此来架设诚信的知行之桥
关 键 词
诚信品质;知行分离;服务学习
作者简介
吴继霞,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何雯静,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杜晶,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说文解字》记载:“诚,信也。信,诚也。”“诚”的本义是诚实、真诚,引申为真实,强调了诚信的认知成分;“信”的本意是诚实不欺,引申为真实、不虚伪,对应了诚信的行为部分
有研究表明,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对“诚信”的认知,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依然不时发生不诚信行为,体现出“嘴上说一套、手头做一套”的情况,即所谓“言行不一”“知行分离”的现象。知行统一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我国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历代先哲都把“知”“行”能否统一看作是做人的根本态度和道德理想加以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小学生诚信出现“知行分离”的现象并非个体品行发展的问题,而是受限于青少年成长中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性,且受到情境因素的重要影响。因此,在中小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中提出知行一致的联接策略,其意义犹如在学生诚信的知行鸿沟中架起一座桥梁,非常关键
一、诚信的“知”“行”与青少年道德发展
心理学视角的诚信,是指得到社会认知和肯定的行为规则,也是人们对自身和他人行为、所处的组织和制度以及人类生存的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道德的期待状态[1]9。诚信既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又是中国人特有的行事风格[2]。20世纪之后,社会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关注青少年诚信的“知”“行”状况和道德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一)诚信的“知”与“行”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先决条件,以认知为特征的道德评价和情境知觉共同构成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核心因素。简而言之,道德范畴下的诚信认知是指人们关于诚信行为、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诚信认知的过程,既是对诚信知识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的过程,又是相应的诚信观念、情感、意志和信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由此,诚信行为可视为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准则。个体诚信行为是否发生取决于基础性的诚信认知水平,以及个体在相互交往的情境中所收集到的线索,通过推理分析是否符合自身的动机和需要从而做出的行为反应。因此,个体具备高水平的诚信认知但并不等于在最终行为决策时一定会做出诚信行为,影响个体诚信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雷斯特(J.Rest)明确提出了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即解释情境、作出判断、道德抉择和实施行为,综合地考虑知、情、意、行的各种心理活动,较好地诠释了个体从面对情境到产生行动的合乎逻辑的心理过程,纵向地剖析了这些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交互作用。因此,在诚信的知行关系上,先“知”而后“行”,只有明确了对与错、好与坏,才能帮助个体选择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亩?将诚信认知转化为诚信行为
(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
在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领域,皮亚杰(J. Piaget)根据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两阶段学说。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与其思维发展密切相关,而在10~11岁这一期间,道德思维产生了质的变化――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后果为依据,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则多以目的为依据。这即是说判断一件事物是否符合道德与诚信,必须首先具备相应的认知,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基础。在儿童生命的早期,道德认知的标准是由成年人制定的规则(即他律阶段);当儿童进入到10~11岁时,道德认知逐步内化,与儿童的自我需求和自我认识逐渐融合到一起
在皮亚杰(J. Piaget)研究的基础上,科尔伯格(L. Kohlberg)提出了个体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认为在7~16岁之间,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道德发展的规律遵循由外而内,由被动灌输、单纯遵守,逐步向规则内化、自我要求而发展,最终树立自我规则并趋于认同普世价值。而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大体是11、12岁到14、15岁,正处于道德发展的重大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嗓音功能评估现状及探究进展.doc
- 嘉宾热议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doc
- 噻托溴铵吸入剂联合低流量吸氧治疗稳定期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疗效分析.doc
-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评析.doc
- 噻托溴铵粉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短期疗效观察.doc
- 四大创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doc
- 四大汽车巨头联手构建欧洲大功率超快速充电网络.doc
- 四川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开设啦啦操课程探究.doc
- 四川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初探.doc
- 四川省城乡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doc
- 人教版英语5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课件.pptx
- 部编人教版2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课件含单元及专项复习.pptx
- 人教版8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学课件(2021年8月修订).pptx
- 教科版(2017版)6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课时练.pptx
- 人教版PEP版6年级英语下册全册教学课件(2022年12月修订).pptx
- 部编人教版2年级下册语文全册课件(2021年春修订).pptx
- 人教版数学6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课件(2023年教材).pptx
- 湘少版5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学课件(2021年春修订).pptx
- 人教PEP4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学课件 [2}.pptx
- 人教版6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学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