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生平及经历
孔子生平及经历 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 ,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著作 《六经》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周游列国 56岁: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路过匡城、蒲地,二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57岁: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59岁: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 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62岁: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63岁: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64岁: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政治转变】 从地图上看,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范围不出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大致是从鲁国出发,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 (现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 回到鲁国到驾鹤西归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去世,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这一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文学转变】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73岁: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对孔子的误读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后人对老子、孔子之言的解读很多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他以“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为例:“小人”其实是指平民大众,“女子”从《易经》角度看属阴性、柔性,“养”是指“教养”,而非一般认为的“相处”。整句话的实际意思是——— 因为“小人”和“女子”都处于社会弱势,政府有义务花费物力、财力来教养、帮助他们。 参照《论语注疏解经》卷第十七:“正义曰:正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此言女人,举其大率耳。”说明原文中女子与小人都是泛指。 以德报怨 不少人以为这是孔子的观点,由于儒家讲“和”,对于怨恨,应该“以德服人”吧 ,其实,这是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