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当历史与现实相遇—汉语连接副词的语法化.ppt

当历史与现实相遇—汉语连接副词的语法化.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历史与现实相遇—汉语连接副词的语法化

当历史与现实相遇—汉语连接副词的语法化 刘乐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暨南大学 2007年12月 文学院 中国 ? 广州 一 语法化:现象与方法 1. 作为现象的语法化:为一过程,经由此,一些词汇成分(lexical items) 或结构在一定的语境中充当语法成分,表现语法关系,而且一经担此重任就会继续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 例如:1) Bill is going to marry Jennifer. 2) Bill is going to Guangzhou. 3) Bill’s gonna to marry Jennifer. 4) *Bill’s gonne to Guangzhou. 一 语法化:现象与方法 5) 我借图书馆的书已经还了。 6) 我借图书馆的书还没还呢。 2. 作为方法的语法化:关注于语法形式(form)及结构(construction) 是如何出现的,它们是如何使用的,以及它们如何构形(shape)语言。它关注于语言范畴间的界限是否截然分明,也关注于结构与语用、较固定形式与不太固定形式间的相互依赖。 二.语法化理论要旨 语言范畴不是界限分明的而且有一个多元的内部结构。它们呈一个连续性的链状。由于语言必要的有限表达手段才对其范畴进行分类。 2. 语法必须是历(时)共(时)同现的(panchronic) 对语法化理论来说,严格区分历时与共时既不合理也不实际。 3. 从根本上讲,语法成分自篇章演化而来。实际的 语法化过程可以表述如下: 篇章 → 句法 → 词法 → 词素 → 零形式 (Givón, 1979:209) Paul Hopper: 显现语法 (emergent grammar ) (1987:118):语法显现于篇章。 二.语法化理论要旨 4. 功能的解释是必需的。问题不在于为什么有语言形式的变相(variations)及历史变化,而在于这些变相和历史变化的功用是什么。 5. 为了寻求语法化现象功能上的解释,功能类型学和跨语言的研究也许会提供重要的证据。 6. 语言形式的多义性被视为语法化的自然结果,而且是决定某一形式语法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7. 隐喻和类化是引发语义变化的主要认知和语用过程。 三. 同一现象的不同观照 1. 功能类型学:肇始于Greenberg (1960), 其主要理念和方法: a. 建立语言范畴或普遍规则(universals) 的前提是对不同语族、不同区域的语言进行搜集和分析。 b. 语言结构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应在普遍语言范畴的界定以及对跨语言形式(pattern)的解释中扮演重要角色。 c. 对不同语言词法及句法变相(variation) 的 确认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语言变化的可能方式和限制。 (Croft,1990) 三. 同一现象的不同观照 有重要贡献者: Talmy Givón: 今日之词法即昨日之句法,今日之句法即昨日之语用篇章。 Joan Bybee: a. 语源决定论;b. 语法化的单向性;c. 普遍途径;d. 具体语义的后滞;e. 语义后滞对共时及历时语言研究的作用(internal reconstruction); f. 语义和语音的失落。g.语言形式的层积(layering)。 Christian Lehman: 寻求界定“语法性” (grammaticality),即语法化程度的尺度。 三. 同一现象的不同观照 2. 篇章语用学:语法不可能是自立的(autonomous)。语言结构不来自于抽象的语法规则,而是来自于习用的建立语篇的策略。语法解释的首要来源是语言形式语法化的篇章动因。(Hopper and Thompson, 1991:23) 有重要贡献者: Paul Hopper: “显现语法” 与程式化表达(formulaic expressions)。“语法是以不同方法对程式表达的重组、破坏和再重组”。(Hopper, 1987:145) 三. 同一现象的不同观照 Sandra Thompson: a.前后景和及物性(transitivity); b. 篇章决定语言范畴 (离句无品?)c. 条件从句作为主题或背景; d. 修辞结构理论 RST。 3. 认知语义学:人类在交际与感知(perception)中的认知过程是多义性、语义变化及语用歧义的根本原因。“语义相关性” (semantic relatedness) 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概念:共时上相邻的义项在历时上也相邻。据此可以进行 “内部语义重构” (internal semantic reconstruction)。 有重要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