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织绣艺术色彩文化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织绣艺术色彩文化解读

传统织绣艺术色彩文化解读 织绣的形成与发展 传统织绣的产生伴随着民间生产生活的进步与织物的诞生,其发展是不断吸收了历代的织绣艺术精华,并融入了本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特征,使织绣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传统织造造型艺术之一。 织绣的形成与女红的故事有关。《南山经》言:“古时入水采珠贝者,皆绣身面为龙子,使龙以为己类,不吞噬。”这说明,在衣没出现的时期,入水者皆绣身面,这时的“绣”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 赤身裸体不受伤害。 清乾隆《吴县志》记:“断发文身为吴中风俗之始,仲雍来而人知礼义。 ”仲雍继位后,见刺刻图文于人体,很于心不忍,便召集人开部落会议,商议如何将礼仪之风引入吴地。 此时,他的孙女女红在隔壁一针一线地为爷爷试做绣衣,经过七天七夜,一件刺饰着文身图案,层次分明、五彩缤纷的绣衣做成了。仲雍披上绣衣,十分惊喜,他发现绣衣不仅能遮体知礼仪,并且色彩 缤呈、美丽大方,这种服饰就取代了当时的文身之俗。 后人为纪念女红,就将这种锦绣针刺的工艺称为“女红”。 民间织绣的原生性 在民生生存生活中,织、绣、染形式有很多,且丰富。织绣的出现就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民间艺术, 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与民生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 在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 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术织绣的陪伴。织绣作为民间手工工艺与生活的接近,使这类民艺保留了艺术发生时的特征,即原始艺术 时期艺术与生产活动或生活情景的一体化的特征。织绣手工工艺从最初始女红的传说,也是农闲时的手工活,她们表现或传达的是身边的自然景物、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的生产活动、男耕女织喜庆丰收生 活情景、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的民俗事件和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及民间传说等内容。 作为手工技术而产生的织绣最初是一种 “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立足于民生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所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因为,没有文字的 民族是运用织、染、绣的绘画功能,用花纹图案来描绘原始图腾、记述历史神话、再现风情民俗、寄寓精神向往的。无论是手工织锦,还是手工刺绣,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 织绣的初始形态,一种手工式、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同时,它们具有自发性、传承性的特征。 传承性首先体现为一种言传身教,女红、绣工都是师傅带徒弟或祖母带孙女世代传承,其次体现在口口相传、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因此,这类由民间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 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之中,其原生性表现在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形式,同时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 织绣色彩文化性与艺术性 织绣是民间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由于它与民间的文化行为息息相关。 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一部《诗经》中的《豳风bull;七月》里,就能窥见一斑了。 《豳风bull;七月》中再现了织绣的画面:“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诗的意思为:八月里就要开始纺麻了,把纺的线染成玄色和黄色,用那最漂亮的朱红色给公子做衣裳。再据《周礼bull;考工记》记载:“五彩备,谓之绣。 ” 虞舜时 曾有巧匠 “工于刺绣山川神坻”。 从1974 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井姬墓中发现的织绣残迹,到在新疆民丰、河北五鹿充、长沙马王堆、蒙古等地发现的织绣残迹,特别是马王堆出土的十分丰富的织 绣,从著名的张率《绣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对其刺绣之美的感悟:“寻造物之巧妙, 固饰化于百工,嗟莫先于黼绣。自帝虞而观风,杂藻火与粉米,郁山龙与华虫。若夫关其缔缀,与其依仿,龟龙为 文,神仙成像。总五色而极思,借罗纨而发想。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行。 既锦华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明。 若春湿之杨花,似秋汉之辉星。 已间红而韵紫,亦表元而裹素。 间绿竹与蘅杜,杂青 松与芳树。”说明织绣艺术是源远流长和最初娱乐自我的一种文化形态。 《周易系辞》有“立像以尽意”,即形象要情意统合,进入明事达理、喻象到情的境界, 而刺绣就是这种表达方式的绝佳手段 。织绣中的许多吉祥图案有着很深刻的内涵。譬如:“吉祥”意谓美好,而刺绣作为文化的形态 ,自然更多地表现这些文化内容和人文心理。 我们常看到“喜上眉梢”图形,即用喜鹊与梅花结合成图案;“喜相逢”用两两相对的喜鹊结成图案;还有“寿居耄耋(猫蝶)图案”、“欢(獾)天喜地”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祈求吉祥的一种文化 心理。民间织绣对色彩的应用可以说是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编织缝纫与石玉、 制陶工艺一样,显示出民间工艺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 织绣中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鲜明地显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能力,以及对形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