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咸炘经学观述略概要1.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咸炘经学观述略概要1

刘咸炘经学观述略 2016-05-03 14:43:07?《史林》?严寿澂   一 认识六经本体   双流刘咸炘(字鉴泉,1896-1932),近世奇才,著述遍于四部,以史、子为最精。治学所宗,乃在会稽章学诚(实斋),植基于校雠,谓实斋“全部学识从校雠出,吾学亦从校雠出”;又谓“章先生云‘为学莫大乎知类’,明言其本,故其书首即论六艺;吾之知言论世,皆从认识六经本体推出”。①意谓认识六经本体,乃治一切学问的根基。是为鉴泉经学观的出发点。   近人周予同说:“在现在,经学之继承的研究大可不必,而经学史的研究当立即开始。”亦即现代学者之事,乃是为经学送终,让经学史登场(所谓“一方面使二千多年的经学得以结束整理,他方面为中国其他学问开一条便利的途径”)。②近世新派学者对于经学,大多持如此见解,所谓整理国故,所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来一个总结,其意蕴皆在于此。章实斋《文史通义》开首即说“六经皆史也”,鉴泉既宗实斋,自然也认为六经皆史。然而其所谓六经皆史,与周予同诸人之说,其实是大不相同。   鉴泉认为,宇宙间有三物,即天、地、生物,生物以人为中心,于是有“事”。人不能单独生活,必与他人相合。人与人相合,便有了纵横二事,横者为“群”,纵者为“史”。此三物二事,即是人所当学,所须研究的对象。人与万物处于不断的感应之中,万物感应人,是为“知之学”;人感应万物,则是“行之学”。“知主虚理而必以实事明之,故不行不得知;行主实事而必以虚理御之,故不知不能行。”由此可知,所谓学术者,“学为知而术为行”;知须以行为目的,孔子所谓学,即兼包知行。更须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心,“故人之于物,虽若当周知,而宜有所轻重”。“心有知觉有情意,发为行事者,情意为主”,用孟子的术语来说,情意乃“心之官”,知觉则是“耳目之官”。③因此,除虚理与实事之外,情意亦应是为学的对象。④就人世间一切著于竹帛者而言,其外形是文字符号,其“内实不外三种”,即事(包括物)、理、情。⑤   文字之起,“本以代语言而补其不及”。语言之不及,有纵横两方面。横的方面是“地之相去”,“此地与彼地,口耳不及,代之者为书信与办事规则”。纵的方面是“时之相去”,“前人与后人,口耳不及,代之者为账簿记事册”。在鉴泉看来,“此即六经所由起”,云:   文辞何起乎?结绳而治,足以记事而已。圣人既出,合诸侯而一治,告语所不及,乃假文字以达之,于是有条教号令;事多而分职不易记,人多而率行不易一,于是乃为法式之书;官礼所由起也。既行于一时,而又虑后世久而忘之,或不能变通,必记已过之事以告来者,使有所据以损益焉,所谓藏往知来也,于是为记事之书,《尚书》、《春秋》所由起也。人事尽矣,而不可恃也,必本于天淆以降命;且人事之变,非已行者所能尽,必有虚拟之象以该其理;于是为卜筮之书,《易》是也。此三者皆不得已而有书,又皆有所用之,非凭心而立说,亦初无须凭心而立说。然而人不能无情志,情志不能不发而为言,则谓之诗。“诗”字从“言”从“之”,志之所之,皆谓之诗,非专指四、五、七言有律者也。圣人虑其言之过于礼义也,采而定之,笵于中正和平,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亦以法式事实虽有记载,恐于民情有所未惬,采诗以观风俗,乃可以万变之民情,斟酌一定之法式。盖其定诗,亦有所用而然也。⑥   实事、虚理、情志,一经文字记录,便是所谓史。鉴泉解释说:“此‘史’字,只是记实事之称,非仅指纪传、编年。《说文》曰:‘史,记事者也。’文字起于象形指事。”⑦《礼》乃条教、法式种种之总汇,所记乃现在事;《尚书》、《春秋》记载过往之事;《易》以虚拟之象说未来事,理即在事中;《诗》则以一定之法式记录万变不穷的情,“然情亦由事生,白居易所谓‘诗合为事而作也’”。可见“凡文皆当为事而作,故曰‘六经皆史’”。⑧六经之本体,即在于此。   《诗》、《书》、《礼》、《乐》、《易》、《春秋》,就书籍而言,谓之六经;就设教而言,则谓之六艺。鉴泉以为,“三物二事”之教,皆包含于六经之中:   《易》、《诗》、《书》、《春秋》以言教,诵之读之。礼、乐以事教,执之作之。知莫切于心灵,《易》陈宇宙之大理,《诗》陈民俗而土风在焉,《诗》、《春秋》陈政事而时风在焉。行者言与动也,《诗》教之言而礼教之动。礼范其行而以动使视焉,乐陶其情而以声使听焉。礼在外而根于内,乐在内而达于外。内外一贯而养中尤难,故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⑨   同时更须知:“六艺虽皆为教,而不皆为教科。”古代的教科,是《礼记·王制》所谓四术或四教,即“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其原因是:“孔子之教,全守先王之法,故删定六艺以授其徒,未尝别为一书。六艺之书皆有官守。《易》掌于太卜,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决疑之用,齐民不得传习。《春秋》为列国之史,学者亦无取遍观。此犹今之读书,不习卜筮,不览邸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