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史前玉器管钻技术试释.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亚史前玉器管钻技术试释

Copyrighted Material 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彩色論文集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 東亞史前玉器管鑽技術試釋 Prehistoric Tubular Boring Technique in East Asia 鄧 聰 Tang Chung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Centre for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 of CUHK 一、 前 言 二、 早期管鑽技術研究史的鳥瞰 三、 管鑽技術研究的近況 四、 餘 論 地址:香港.沙田.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23 室 電話:852 傳真:852 電子郵件:tangchung@cuhk.edu.hk Copyrighted Material 關鍵詞:史前、管鑽穿孔、轆轤、七千年前 撮要: 本文嘗試回顧東亞地區管鑽技術研究的歷史,再涉及討論兩岸最新考古轆轤機械的 一些發現。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學者對香港、菲律賓、台灣出土史前的閃玉、石英 水晶、片岩、貝殼等素材所呈現管鑽穿孔技術的認識,已達到了頗高的學術水平,為日 後管鑽技術的研究,奠下了良好的基石。中國管鑽技術體系的認識,近年有了不少突破 性的發現。浙江省一帶馬家 文化時期的玦飾,其中一些是以芯加工成玦,亦即意味著 從同一素材連續生產玦飾技術的存在,是長江流域玉器最早的管鑽技術。距今 5000 年 以後,長江流域玉器的管鑽技術,已是登峰造極。珠江三角洲如寶鏡灣 4000 多年前管 鑽技術的出現,估計是沿襲了長江流域玉器文化的傳統。東南亞如越南長睛玉作坊遺址 的轆轤機械,都可視為管鑽技術由南中國向東南亞大陸一種文化擴散的現象。 Copyrighted Material 一、前 言 從 1998 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以「東亞古玉」研究為題舉辦國際 學術會議以來,這幾年間兩岸三地以古玉研究的專題研討會不絕如縷,古玉研究蔚然成 風。2001 年9 月臺灣大學地質系錢憲和教授主辦「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對推動古玉 研究砌磋,大有裨益。台大會議期間,承錢先生之命,筆者不自量力與牟永抗及黃宣佩 兩位學界耆老,共同主持「琢玉工藝工作坊討論會」。會議後錢先生再邀筆者就玉器工 藝學撰稿。近年筆者從石器轉入到玉器的學習,其中對玉器的鑽孔技術尤感興趣。1999 年4 月5 日,筆者於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內,承王明達先生的美意,觀察了反山M12 的琮王及鉞王兩件精美絕侖的玉器。良渚古玉良工的精密,令人嘆為觀止,同期間舉世 的工藝品誰與爭鋒。M12.98 琮王製作技術的高超,淺浮雕及細線刻工藝,已達到鬼斧 神工的地步。而此玉琮內孔上下對向管鑽之精確,不差毫釐。M12.98 琮王的匠師固然 是天才橫溢。但這種精湛對向管鑽的技術,如果缺乏精密測量及相應管鑽機械的輔助, 徒手製作是難以想像的。2000 年初筆者在珠海研究寶鏡灣環玦作坊的製品,指出相當 於龍山文化的時期,環珠江口地區已經存在旋轉轆轤機械。2001 年 8 月筆者於中國社 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國際學術會議上,以〈史前玉器管鑽轆轤機械的探討〉1為 題,在大會發言中作了報告。目前,筆者對於新石器時代轆轤機械的認識,尚在摸索的 階段。本文嘗試回顧東亞地區管鑽技術研究的歷史,再涉及討論兩岸最新考古轆轤機械 的一些發現,懇請方家指教為幸。 二、早期管鑽技術研究史的鳥瞰 東亞地區史前管鑽技術的研究,也有八十多年的歷史。1920 年代,法國考古學家 郭拉尼(M. Colani )在Cho Ganh 遺址首次發現環玦石飾物的作坊,出土了管鑽穿孔芯 和環玦的資料2 。這次的發現開展了東亞地區史前管鑽技術研究的第一幕。現在看來Cho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