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丑视角下的心理嬗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审丑视角下的心理嬗变.doc

浅谈审丑视角下的心理嬗变   摘要:在当代强烈的审丑倾向下,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影视网络中出现的“丑文化”这一现象,对受众的审丑心理变化进行浅要分析和探寻。   关键词:审丑;心理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60-03      一、以丑为美,感受审丑痛感   审美与审丑,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如何来认识、界定和表现美与丑的问题。中国先人并没有沉迷于美的梦幻中,而是表现出一种爱美亦能容丑的涵养。在原始神话中歌颂的英雄和创造者并未经过美的加工和提炼,呈现美丑与善恶之间的混沌状态,开天辟地的盘古并不英俊,补天造人的女娲也是“人首蛇身”的怪神。首先,从文学上看,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一直把美丑两方面当成艺术表现的当然对象,虽然美与丑的作用在具体艺术品中有变换,但终究没有脱离美丑共体,美丑兼审的基本范式。当代美学家潘知常说:“中国似乎是从一开始就重视了丑。例如‘老树’‘、枯藤’‘、昏鸦’、‘病梅’,以及湖石的‘透、漏、瘦、皱、丑’,还有对于‘苍劲’、‘老气’、‘古拙’、‘高古’、‘野逸’、‘疏宕’、‘清奇’、‘寒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提倡。”因此,当我们探入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层面时,就会发现一种很明显的以丑为美的美丑观。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审丑意识的出现于明代中叶。由于此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市民意识随之萌动,突破传统美学观的文艺作品也开始出现。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国朝以后,如孔尚任之《桃花扇》,于描写人物,无所措意。其定角色也,不以品性之善恶,而以气质之阴阳刚柔,故柳敬亭、苏昆生等人物,在此剧中,当在复社诸贤之上,而以丑净扮之,岂不以柳素滑稽,苏颇倔强,自气质上言之当如是也?”由此可见,此时的创作出现了由形式丑向内容丑、本质丑的深化。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强调“温柔敦厚”的文风,但审丑的潜流并未完全消失。“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大量的西方文艺思潮和美学理论涌入中国,彻底改写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话语,中国传统审美观也面临从古典向西方现代式的转变。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以闻一多为代表的象征主义等流派文学,笔下都极尽审丑之能事,大大拓展了对丑的表现范围和力度。鲁迅的《阿Q正传》、闻一多的《死水》堪称审丑的经典作品。“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创作的外部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中国文坛出现了莫言、余华、残雪等专于描写丑恶的先锋派作家,绘画、电影等其他艺术领域也出现了相同创作倾向的大量作品,丑作为一个正题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深化,在前面说过,丑不是美的陪衬,不是美的附属,是具有自己独立属性的感性学范畴。一直都说,欣赏美时感受到的是一种美感,在欣赏的过程中,因为欣赏的主体充满着感性的美感,而这种美感往往是直接的,这是因为美的艺术与人的爱美本性是一致的,没有受到任何阻碍,有的只有愉悦。而在观照丑时,主体的感性往往受到阻碍,产生不愉快感,感受到的是一种间接的痛感。就像李斯托维尔说,“与美不同,在艺术和自然中感知到丑,所引起的是一种不安的甚至痛苦的感情。这种感情,立即和我们所能够得到的满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往往对于文艺作品都抱有一定的内心期许,这种内心的期许来自于以往的生活经验以及欣赏者自身修养等因素。而这种内心期许如果在文艺作品中得到满足,那么接受者就会获得一种自己的观点被认同的感觉,进而得到一种欣赏的快感,而这种欣赏者自身内心的期许也包括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真善美的高扬,另一方面就是对假恶丑的批判和鞭答。因为生活在现实世界上的人们,面对美丑并存、鱼龙混杂的大千世界,对世间万物本身都带有自己美丑善恶的判断,一方面欣赏者希望在文艺作品中看到对真善美的弘扬,另一方面也希望看到对假恶丑的揭露、鞭答,以迎合自身的心理判断,达到自己内心的期许,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从而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是审丑快感的来源之一。就像我们在家看电视剧的时候,都会希望看到好人有一个好的结果,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如果我们在文艺作品中仅仅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靠美来粉饰太平的世界时,就会感到文艺作品的虚假,也就不会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二、在审丑中宣泄情感,刺激感官   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丑已经从各个方面渗透进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样式中。中国著名画家、美学家范增先生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自先锋派开始,整个世界的欣赏导向由“审美”转向了“审丑”。弗洛伊德认为当人的本能不能实现、受到压抑的时候,人就会出现心理疾患,要避免或者治疗这些心理疾患,就必须为人的欲望找到发泄的渠道,从而对人的内心进行适当的疏导。而宣泄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形态和心理机制,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以及欣赏者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