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我是中学多媒体组24号,请大家看一段录像---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随着那一声冲天而起的火光和共鸣,它顺利地进入了预定轨道。它升起的不仅是载人飞船,还有中国人的骄傲与自信! 今天,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的对接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那么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椭圆就是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材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人教版选修2-1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起始课,从知识上讲,是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运用,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讲,它为进一步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直线与圆的方程一章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初步具备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考察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仍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存在疑虑,并且计算能力较弱,因此在方程的推导中会遇到障碍,成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掌握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能力的培养。在这个环节,为了深入持久地使学生记住并领会求轨迹方程方法和步骤,我精心地设计了五个字:建 设 现(限) 代 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课堂活动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的精神,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及其推导方法。
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五、教学过程
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借助的信息技术有:ppt演示文稿和几何画板等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分成六个步骤来进行,即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归纳概念,完善定义
启发引导,推出方程 、拓展引申,对比分析
范例教学,巩固练习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我将从以下的三个切入点,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中的整合
在导入新课方面,由于本节课是本章中的第一课时,学生对椭圆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是多媒体的技术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弥补传统数学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轻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因此我首先插入了图片
情境1,由图片认识椭圆,并由此提出如何精确地设计、制作、建造出现实生活中这些椭圆形的物件呢?
情境2,由动画了解椭圆——行星绕地球运行的模拟动画;
情境3:由录像引入椭圆,通过英雄杨利伟的英姿引出一段录像——3D模拟全过程的一个片段;既而提问: 什么是近地点?什么是远地点?飞船运行的轨道——椭圆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定义是什么?飞船运行的轨迹方程又是怎样的呢?引人课题。
这样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椭圆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了解到不论是科学实验、天体运动,还是日常生活中,椭圆是一种常见的几何模型,因此研究椭圆,研究它的几何特征,是很有必要的。
(二) 归纳概念,完善定义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虽然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仍然是直观感知, 因此我决定首先从画圆开始,把一个定点变为两个定点,类比圆的定义提出:到两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什么?扣住主题。这时,我没有用课本的在画板上画椭圆的做法,我大胆的启用了几何画板,因为它能在变动的状态下揭示不变的数学关系,它的最大特点是动态性,请看我用几何画板画椭圆的过程
课堂实录1(几何画板)引出定义。教师打开几何画板,和学生一起按照坐标法的步骤--建系、设动点、设定数据,将细绳的两端固定在两个定点两点上,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紧,使铅笔慢慢移动,画出一个椭圆.并让学生探索2个问题:
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M,,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与绳长有什么关系?
2、你能据此概括出椭圆的定义吗?当学生探索出始终与绳子的长度相等即椭圆上的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一个常数这一结论时,。然后学生分析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并展示课堂实录2(几何画板)来说明,为什么定义中要加上条件“此常数大于”,是因为若此常数等于或小于时,轨迹为一条线段或无轨迹。从而完善了椭圆的定义,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