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关于“学习”的认识 (三)人为什么要学习? 当人的本能不足以应付其生存发展需要时人就需要学习。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其他动物也是如此。 三、关于“学习”的认识 (四)人为什么能学习? 人是万物之灵长,具有发达的理性,即学习能力。 人的本质:人的器官的“未特定化”,亦即人具有“可塑性”。 四、关于“世界-知识-学习”的认识对“学校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学校的任务 学校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其任务是帮助人更好、更快地学习。 (二)学校的特点 有专职教师、有专供学习的设施、设备和材料、有完善的制度等。 四、关于“世界-知识-学习”的认识对“学校教育”的几点启示 (三)历史上的学校 1、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的学校 2、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的学校 四、关于“世界-知识-学习”的认识对“学校教育”的几点启示 (四)理想的学校 把社会上、家庭里,生产生活等方面,以及传统学校的合理成分加以有效的整合,构建新学校。 今日理想的学校:各种教育力量和形式的集成与整合。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 * 第二章 世界、知识、学习——关于学校教育几个前提的思考 一、关于“世界”的认识 (一)何为“世界”? 1、“世界”一词的来源 “世界”一词源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 “世”有三世:前世、今生、来世;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佛是燃灯古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弥勒佛。 一、关于“世界”的认识 “界”有三界:如萨满教主张宇宙分为上、中、下三界,认为上层世界为神灵世界,中层世界为人类、动物之居地,下层世界为死神与魔鬼聚集之世界,即地狱。 其义与今天的“宇宙”同义。 一、关于“世界”的认识 2、关于今人对“世界”的界定 我们词典的解释为:“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或者“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一领域或人类活动的某一方面”。 一、关于“世界”的认识 (二)本讲座对“世界”的划分 1、依据创造世界的主体可以分为 (1)“自然”或称“天然” 自然界指客观物质世界,是在人的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泊、植物动物等。又称“自在的世界”。 一、关于“世界”的认识 (2)文化或称“人然” 它是由人类创造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所有造物的总称。具体包括物质文化(人化自然)、制度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章法律)、精神文化 (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或称“自为的世界”。 一、关于“世界”的认识 2、根据有无形体形状可以划分为 《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简单讲,形而下就是指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形而上就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原则。 (1)有形的世界(“器”)(自然之物和人造之物); (2)无形的世界(“道”和“理”)(自然之理(天理、物理)和人造之道(天道、人道))。 一、关于“世界”的认识 钱穆研究指出:《庄子》说:“道行之而成。”这犹如说,道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唐代韩愈在《原道》篇里说:“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这是说,道指的由这里往那里的一条路。可见道应有一个向往的理想与目标,并加上人类的行为与活动,来到达完成此项理想与目标者始谓之道。因此道,必由我们之理想而确定,必又由我们之行动而完成。人之行动,必有其目的,由于实践了整个历程而到达此目的,若再回头来看,此整个历程便是道。 一、关于“世界”的认识 “道”有:“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道等”。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中庸》又说:“道并行而不相悖。” 王弼注《易经》说:“物无妄然,必有其理。”这是说宇宙间一切万物,决不是随便而成其为这样的,宇宙万物,必有其一个所以然之理。王弼又接着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 一、关于“世界”的认识 郭象注《庄子》,也说:“物无不理,但当顺之。”朱熹说:“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一旦豁然贯通,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道脱离不了人事,脱离不了人的行为与活动。没有道,可以辟一条。道太小,可以放宽使之成大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