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卷建置沿革
第二卷建置沿革
第一章地理位置
临淄区位于鲁中丘陵北缘, 居淄博市东北部。 地理座标为东经118°8 ′至
118°30 ′, 北纬36 °39 ′至37 °。东与益都县毗连,辛店至益都县城23 公里。
北与广饶县、博兴县接壤,辛店至广饶县城30 公里,至博兴县城45 公里。西与张
店区、桓台县相邻,辛店至张店22 公里,至桓台县城(索镇)28 公里。南与淄川区
连接,辛店至淄川城45 公里。
全区地形南窄北宽,东西斜长,略呈三角形。南北最大纵距 41 公里,东西
最大横距 35 公里。总面积667.58 平方公里。
第二章隶属演变
临淄,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鸟为图腾的爽鸠
氏族部落,就聚居在这里。
虞夏及殷商时期,季、逢伯陵、蒲姑氏相继袭治于此。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推行封建制,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都
营丘。 延至六世胡公静,迁都薄姑以避东方莱夷的侵扰。公元前859 年,七世献
公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此后,临淄为齐都城,历时
638 年。
公元前386 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迁康公于东海,篡权自立,史称田齐,
仍都临淄。改邑为安平,改棘邑为画。公元前284 年(赧王三十一年) ,燕将乐
毅陷齐七十余城, 唯莒、 即墨两城未下,临淄归燕属五年。公元前279 年,田
单复齐,立襄王法章,返都临淄。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二十六年) ,秦推行郡县制,始置临淄县。属齐郡,治
临淄。秦楚争战之际,田氏宗人儋、假、市、都、荣、广、横七人迭王临淄。
西汉沿用秦制,仍置临淄县。公元前201 年(高祖六年) ,再建诸侯王国,封
子肥为齐王,都临淄,从悼惠王始,历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厉王等,先后
皆治临淄。公元9 年(新朝元年) ,王莽以临淄境内多齐王陵墓,改称齐陵县。公
元25 年(东汉建武元年)复称临淄,再为汉齐国都。
三国时,临淄县属魏,隶于齐郡,青州刺史、齐郡太守仍以临淄为治所。
晋时, 临淄县属青州齐国。 临淄为齐王都,青州刺史亦始于此。公元311
年(永嘉五年),广县(今益都地)并入临淄县,青州治所移广固城。齐郡太守仍治
临淄。
东晋十六国时,公元323 年,后赵破青州,临淄入于后赵;公元356 年,前燕
克广固,临淄归前燕;公元370 年,前秦灭前燕;公元394 年,后秦代前秦;晋灭
后秦,改青州为幽州,设刺史镇广固城。后燕夺取广固建都,临淄为首邑,设都
尹。
南北朝时,临淄县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北齐。公元420 年(刘宋时) ,
临淄县南境析立广川县,属广川郡;北境析立重合县,属渤海郡;西北境析立高
阳县,属高阳郡。其间,临淄县徙治东阳城(今益都北关),青州刺史同治于此,
而临淄故城犹为郡治。公元556 年(南齐天保七年) ,临淄县与诸郡县俱废,唯存
高阳县,属齐郡,仍治临淄城。
公元596 年(隋开皇十六年) ,撤高阳县,复立临淄县,并在其西北境立水
县,均属青州。公元605 年,水县并入临淄县,县治所移于高阳废城,属北海郡。
公元621 年(唐武德四年) ,复置水、安平二县,属青州。公元625 年(武德八
年),安平、溡水俱废,而临淄遂为北海郡属邑,后改隶平卢道。
五代十国,仍沿用唐制。
北宋时,临淄县属青州,金时属益都府。金以前治所均在临淄。
公元1266 年(元至元三年),临淄县并入益都县。公元1278 年(至元十五年),
复置临淄县,属益都路。元末,临淄故城圮废,达鲁花赤李仲明于故城南隅,另
建新城。嗣后,临淄县署皆设于新城。
明清两代,临淄县均属青州府。
公元1912 年(中华民国元年)废府、州、存县、道,临淄县隶属胶东道。1927
年废道制,
隶属于省。
1937 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县政府撤离。临淄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清河行政区。
1938 年10 月,建立长(山)、桓(台)、临(淄)、益(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