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科技殿堂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房檩(lǐn) 接榫(sǔn) 墁地(màn) 斗拱(ɡǒnɡ) B.戗兽(qiànɡ) 水榭(xiè) 柁墩(tuó) 蚂蚱(mà zhɑ) C.蒙骗(mēnɡ) 提防(dī) 唱和(hè) 穹隆(qiónɡ) D.缅甸(miǎn) 潜力(qián) 纯粹(cuì) 脊背(jí) 解析: “脊”读jǐ。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临摹 一筹莫展 大张旗鼓 舍近求远 B.窜改 反唇相讥 若既若离 琼楼玉宇 C.厮杀 惝恍迷离 鉴往知来 穷源竟委 D.羁绊 理曲词穷 年高德劭 反复无常 解析: B.若即若离;C.穷原竟委;D.理屈词穷。 答案: A 3.在下段文字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虚词。 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  )穹窿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  )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  )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答案: 除掉 甚至 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B.针对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C.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无与伦比的建筑体系。 D.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 解析: A.“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使用对象错。B.“信笔涂鸦”,比喻字写得潦草,常用作自谦之词。C.“无与伦比”,伦比,类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本句只是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并且用“无与伦比”也与事实不符,故错。D.“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 B.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证明,是我们与祖先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我们应当永远保持对古代文明成果的尊重和珍惜,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 C.清华大学是梁思成一生钟情的地方,美丽的校园不仅记载了他成长的足迹,而且留下了父亲梁启超的身影。1915年至1923年,梁思成在这里学习生活了约八年多。 D.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使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解析: B.“以及祖先的缅怀和感恩”句缺介词“对”;C.“约”与“多”语意重复;D.成分残缺,去掉“由于”或者“使”。 答案: A 6.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正确的是(  )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②这是为什么?③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④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⑤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A.①②④③⑤       B.①④②⑤③ C.⑤①④②③ D.⑤②③①④ 解析: 按照“建筑一般对称——特殊的建筑不对称——探究原因——自然成趣的需要”的逻辑顺序排列。 答案: C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