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 临沂第二十四中学.ppt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 临沂第二十四中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 临沂第二十四中学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仁礼”思想,发展为“仁政王道”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和战争,提倡民贵君轻,强调士人人格的独立和个人的精神修养。他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一位儒学大师。 加 A邻国之民不加少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C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或 A或百步而后止 B天之行,或日或雨 C莫之或止 直 (1)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胜 1、驴不胜怒,蹄之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5、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 数 Shù (1)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2) 数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以五十步笑百步 王好战,请以战喻 兵 (1) 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 孟子仁政具体内容 措施 效果 ——————,——不可胜食也。养生 ——————,——不可胜食也。丧死无 ——————,——不可胜用也。憾 孟子仁政具体内容 措施 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 —— —— ——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 —— —— ——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 —— —— ——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 —— —— —— ——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劝学(节选) 《荀子》 劝 学 君子学不可以已, 积累坚持并专一。 长此以往有志气, 脚踏实地至万里。 一、解 题 1、《劝学》  “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什么意思? 明确:劝勉。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作者与作品 (1)荀子:约-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做大成者。 作品 (2)《荀子》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二、重点与难点提示 1、重点实词释义 劝学 木直中绳 善假于物 风雨兴焉 不积跬步 功在不舍 解析: 劝:勉励 中:符合 假:借助 兴:起 跬:半步 功:成功 2、通假字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輮”通“煣”,使……弯曲。 “有”通“又”。 “知”通“智”zhì,智慧。 “生”通“性”,资质,禀赋。 3、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应该持什么态度? 要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不积水流  正反 要坚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对照     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反复 要专一:蚓--用心一也    设喻     蟹--用心躁也 五、体验高考 掌握文言文中实词活用现象,是学习文言文重要的一环。文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即名词作状语现象。高考中作过考查。 例1、[1998年上海卷·22题] 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束氏日市肉啖之 A、则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令两个蹲踞而背倚之 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解析:例句中“日”与A、B、C中加点字用法都是名词作状语,D项中的“前”是名词作动词,所以答案是D。 《阿房宫赋》 杜 牧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一句有什么深意? 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爱其民。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写阿房宫建筑之奇。 写阿房宫美女之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