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qqt.pptVIP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 学习目标 赏析方法 赏析古诗词赋,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从语言、意境、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 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写法,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简介作者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人(今河南许昌)。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一生困顿,晚景尤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本诗题作“十五望月寄杜郎中” 诵读 二人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 齐读 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 领会诗歌的意思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但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思考与讨论 小 结 体会诗情 1、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探究与发现 文中有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 作者从哪个角度下笔写的?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 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诗人苏轼,他在政治如此失意之时,也没有完全消沉,而愈显豁达开阔,他在亲人多年离散的中秋之月下,也没有过分沉浸在孤独中不能自拔,而是借月送去美好的祝福。 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对苏轼、对自己、对其他……) 结合下面的图片,任选一幅, 发挥联想与想像,描写画中的月亮。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原名蒋海澄。艾青的诗,往往较多的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 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 诵读 自由朗读,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我的思念是圆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揣摩欣赏 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 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想像 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 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 * 十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诗人的丰富想像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暗写了诗人望月,从哪里可看出? “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疑问,道出作者怎样的情思? 不尽的怀人思亲之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望月〔景〕 抒怀〔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十五夜望月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作者简介,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词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己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理解诗意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又长达六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