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书林 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爱国主义的概念(书本)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它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概念(推敲) 爱国主义是爱国的感情、思想、行为的统一体。它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争取祖国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和献身的精神。 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人格、国格。 民族虚无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反面,是殖民地意识的表现。 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冲击爱国主义的因素(1) 历史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现实,使得中国人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面前抬不起头来。这种殖民地意识很容易死灰复燃。 冲击爱国主义的因素(2) 对外开放的环境很容易滋生民族虚无主义的产生。 国际间人员来往频繁,腐蚀机会增加。 外资企业、服务业和产品示范效应。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广告与宣传并行,传播西方消费观、生活观、价值取向。 外国产品和企业的“示范效应” 对外开放带来的是影响 冲击爱国主义的主要思潮是 民族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就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挑战和压力之下, 一种否定中华民族历史、否定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发展前途的思潮。 一般来说, 民族虚无主义在思想上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俘虏。是没有民族骨气、没有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实质上,民族虚无主义是残留的殖民地意识的反应。 它的逻辑是:中国什么都不行,从来就不行;美国什么都行,从来就行。 对民族虚无主义的批判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分析各种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新时期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 1988年转眼电视台在当时党内领导人赵紫阳指示下播放的电视专题片《河殇》。《河殇》掀起了一股否定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的思潮,借以提出一切照搬西方的新的“全盘西化”。 1993年,贾平凹发表“一切都废”的小说《废都》。 1998年,一位叫做李慎之的人提出:中国近百年没有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人缺少给外国人当孙子的一种“战略”。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倒退回殖民地时期,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实行现代化的方案。 新时期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 2007年中央电视台某频道播放《大国的崛起》。身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总编导任学安声称:我就是要以一种非主流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便得出新的结论,用以指导我们的思维。 《大国的崛起》继续祭起《河殇》的残余班底。 打起了西方列强是靠科学和劳动致富的旗号,掩盖西方列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他们的企图就是以中国正在成为世界霸权的空洞叫喊,为美国霸权主义遏制中国制造口实。 敌对思潮总是与民族虚无主义并行 在90年代末,还有一个被台湾报刊称为所谓“中共青壮派”的人物,在台湾的《联合报》上发表政治纲领式的文件《中国需要新的改变》。 文章公开提出:放弃对西藏和台湾的主权;在外交上要搞“中美合作”,“支持日本”,“抑制朝鲜”;要共产党组织从军队、高校、政府机关撤除。( 台湾《联合报》1998年3月10日) 坚持爱国主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 中央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始终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1989年《河殇》受到应有的批评。 1995年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007年《大国的崛起 》在理论界的反对下不得不停播。 越是接近全球化,越是需要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越是捍卫民族安全。 爱国主义教育的途

文档评论(0)

159****98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