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落山风中思想起探访屏东平原的历史风华第五届「
落山風中思想起—探訪屏東平原的歷史風華
第五屆「新台灣史研習營」
林美雪
台北縣介壽國小教師
陳達老先生抱著一支老月琴的身影,你還記得否?當他悠悠唱起了幾許滄
桑、幾許懷古的「思想起」後,充滿鄉音的旋律即不停的傳唱著屏東平原綿長悠
遠的土地故事。19 世紀尾聲的牡丹社事件,所揚起的硝煙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唯賴恆春古城作為它見證歷史的軸線;多樣貌的族群文化:客家建築文化之美、
排灣族及魯凱族的豐富原住民文化特色、閩南人的移墾史和曾活躍於這片土地上
的歷史身影平埔族,更讓這片遍植青蔥的土地,激起人們深深的好奇心,想好
好探究這片落山風年年吹襲的鄉土。
於是在好友霈蓉的邀約下,2005 年初春帶著一顆學習的心,以及一親南方
土地的渴望,隨即呼朋引伴一起加入這場盛會──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
灣歷史學會所共同舉辦的,第五屆新台灣史研習營──從南方看台灣「屏東的歷
史與族群」。拋開「台北觀點」,欲一窺南方土地的歷史文化風貌,並深入探觸在
地鄉親的生命脈動。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簡炯仁教授透過對「熱蘭遮城日記」及其他史料
的解讀與分析,試圖解開高雄平原是否曾經住有平埔族的歷史謎題。他生氣蓬勃
的為大家說明原居住在高雄平原的平埔族群──塔加里揚社群,因受外力的逼迫
而遷移到屏東平原的來龍去脈,並根據他豐富的研究調查學養,虛擬其遷徙的路
徑,使我們對屏東平原的平埔族群分佈,有更清晰的脈絡與認知。簡老師認為平
埔族文化是台灣文化的母體與胚胎,個人非常贊同其論述,唯有真正清楚認知自
己的母體文化,才能具體認清自己是什麼人,未來該往何處去,這不正是台灣人
當前努力追尋與建構的目標嗎?本次研習的核心課題──探索平屏東平原的族
群歷史文化就是最好的起始點。
你聽過排灣族人用鼻笛吹奏出的悠揚神祕樂音嗎?拉夫琅斯老師告訴大
家,鼻笛的聲音是仿自百步蛇的叫聲,而這種樂器是用種植在一千五百公尺以上
的高山上之活廣竹製作的。帶著對族群文化認同的自信與驕傲,他熱誠得向學員
述說一段屬於大武山排灣族的「山中傳奇」。遠古的年代,滾滾的歷史長河中,
潰堤與氾濫不停的上演,更為山中避水患的先民蘊育生命的傳承故事,大武山也
188
成為族人心靈崇拜和信仰的「聖山」。接著,拉夫琅斯老師介紹了傳統部落裡的
各種祭典及不同的祭拜方式。其中「五年祭」也就是「洪氾祭」,是族人從大武
山避難下來,每五年祭祀一次神明的祭典,其中刺球活動掀起了整個祭儀典禮的
最高潮──即把十六顆球綁在高高的竹竿上,一到十五號球上分別寫上祝福語,
刺中的族人可享有來年的平安福份。反之,若刺中代表惡魔的第十六號球,則代
表上天要族人時時刻刻記住「敬天畏地」的社會規範,這寶貴的文化資產透過祭
儀表達出族人尊重自然的胸懷。再者,排灣族的社會特色是沒有乞丐、沒有小偷、
互助分享、男女平權、沒有刑罰的大同社會,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家族。這樣平和
理想的社會模式,實在令人嚮往!
去年(2004 年)正是牡丹社事件 130 週年紀念。林呈蓉教授以日本「征台
之役」中的軍記史料加以歸納分析,提出了有別於牡丹社事件紀念碑文上刻的「官
方說法」的觀點。這也給我們一個省思,政府在立紀念碑碑文時,實應更慎重些,
否則可能有誤導歷史真相之虞。「牡丹社事件」是清國將台灣正式納入版圖治理
後,第一次遇到國際武力入侵的涉外戰事,但是清國政府不但未派兵援助保衛主
權,反在特使沈葆楨抵台與日軍都督西鄉從道會面時,表示:「無法參與掃蕩原
住民之遺憾」,足見當時的清國政府仍視島上原住民為「化外之民」,其治台心態
實在可議。
華燈初上的大潭村,編織著鄉間的寧靜安詳,在夜色中聆賞民謠別有一番動
人的氣氛,「恆春民謠之夜」在黃蓮嬌老師及三位「恆春思想起民謠促進會」的
成員黃吳桂香、黃吳對仔和尤仙女的熱心介紹及演唱中展開。他們常利用農暇
時勤練唱腔及琴藝,把這種具有鄉土特色的民謠用心的保存下來。那種純樸而深
蘊在地鄉土味的唱腔,使人不禁思想起,這種人親土親的濃郁情懷,在悠悠歲月
中將綿延不絕,而「恆春傳奇」這一頁歷史的滄桑,也將持續地被傳誦著
像小朋友一般地期待著歷史散步──戶外體驗活動,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