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目的 ●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 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 ● 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 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 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青年时多次出外游历,足迹遍及南北各地。三十岁为郎中。数年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读到大量政府藏书。他继承父志,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着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由于替败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汉武帝,被处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他含垢忍辱,发愤著书,终于在征和二年(前91)左右基本写成。不久即去世。 背景简介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内容述评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艺术赏析 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一、文章气势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发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二、全文纵横开阖、起伏跌宕。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思考与练习 二、 通过此信,请就司马迁的人格、思想及其勇敢选择,写点感想。 三、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对两千多年前的这句格言,你有何感想?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教学参考 补充注释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 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经历形成了司马迁超越时代的文化人格,虽然作为王朝的史官却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学者立场。《史记》不仅具有雄伟的气魄,而且反映出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压迫,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史记》不仅是汉代最伟大的著作,也是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章培恒 相关评论 是书反复数千百言,其叙受刑处,只点出“仆沮贰师”四字,是非自见。所谓舒愤懑以晓左右者,此也。结穴在受辱不死著书自现上。通篇淋漓悲壮,如泣如诉,自始至终,似一气呵成。盖缘胸中积愤不能自遏,故借少卿“推贤进士”之语,做个题目耳。读者逐段细绎,如见其慷慨激烈,须眉欲动。(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八) 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五) 柳宗元言,拔地倚天,惟此文足以当之。长江大河,奇峰怪石,而又出于自然。直是无意为文。(李兆洛《骈体文钞》卷十九) 作者介绍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