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小麦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 1、需肥量 每100kg小麦籽粒的吸氮量变动在2.5~3.0kg之间,平均2.9kg 每100kg小麦籽粒的吸磷量变动在1.0~1.5kg之间 每100kg小麦籽粒的吸钾量变动在2.~4kg之间,平均3kg 三者比例约为3:1:3 2、需肥动态 高产小麦一生中有两个吸氮高峰, 一为冬前分蘖期至越冬始期,占总吸肥量的15%~20%,吸氮强度为30~55mg/g干重?日。 二是拔节至孕穗期,占总吸氮量36%~44%,吸氮强度为20 mg/g干重?日。 此为施足基肥和拔节孕穗肥的理论依据。 3、施肥量的确定 目标产量施肥量=(目标产量?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当季养分供应量/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目标产量需肥量,一般以100kg籽粒需氮2.9kg计算 ——土壤当季供应量以空白产量进行估算 ——肥料利用率以施肥和不施肥(空白)处理进行估算 肥料利用率=施肥区作物吸肥量-空白区作物吸肥量/施如肥料的总量?100%。由此可以下式计算施肥量: 目标产量施肥量=(目标产量-空白产量)?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4、肥料运筹 氮肥:促—控—促原则,既施足基肥,冬前促壮苗早发,返青期控无效分蘖,拔节孕穗期促壮杆大穗。使用方法:基追比6:4或5:5;有机无机肥配比;追肥分穗肥(拔节孕穗肥)、粒肥、分蘖肥 磷肥一般基施 钾肥基追比为5:5。追肥一般在拔节前后使用,即倒3、倒4叶抽出时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一、小麦单产发展阶段及主要矛盾 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已经历了低产(200 kg以下)变中产(200一400 kg)和中产变高产(400一500 kg)阶段。 在低产阶段,麦田的土、肥、水条件限制了小麦的生长发育,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品种改良,单产达到中产水平。 中产麦田,土壤肥力较好,常因群体过大,个体弱小造成倒伏而影响产量,合理调节群体结构,克服传统栽培中“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做法,小麦单产达到高产水平。 在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植株地上部器官与根系的矛盾、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特别是在生育前、中期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的衰老过程,是高产向超高产(600kg)发展的主要矛盾。 二、田间小麦衰老时期的划分和延缓衰老的途径 根据小麦开花后旗叶和根系的生理代谢指标变化、籽粒生长发育阶段和旗叶超微结构的变化,将小麦衰老进程划分为缓慢衰老期和快速衰老期。 缓慢衰老期的特点 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缓降至开花期的50% 旗叶丙二醛含量、活性氧产生量和质膜透性缓升至开花期的50% 根丙二醛含量上升至最高值,旗叶乙烯释放速率达花后高峰值。 此期内叶片气孔导度下降缓慢,叶绿体基本完好,被膜完整,叶绿体内淀粉粒减少,大而多的嗜饿颗粒出现; 旗叶的光合作用、根系活力和供应能力均较强; 缓慢衰老期与籽粒形成期和灌浆期相对应,这一时期的长短因品种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是可以调控的。 小麦快速衰老期指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速降期。 此期内旗叶脱落酸含量快速升高,乙烯释放速率下降,气孔限制值显著降低,旗叶与根系的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快速下降,根系活力迅速降低; 细胞结构完整性破坏,叶绿体内类囊体片层模糊不清,大量嗜饿颗粒堆积,叶绿体破坏,内含物外渗,液泡膜破裂,大量解体的细胞器杂乱堆积于细胞中并逐渐撤出, 快速衰老期与籽粒蜡熟期和完熟期相对应。 ? 目前,国内外延缓小麦衰老的思路是延长小麦生育期,即延长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时间。生产实践证明,在我国大部分麦区,小麦成熟阶段处于气温日益升高的条件下,而且常发生干热风,延长生育期常造成小麦高温逼熟,青枯死亡。同时,下茬作物玉米、大豆也急需腾茬。研究表明采用配套栽培措施延长缓衰期(4—5天),推迟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期(在籽粒线性增重阶段,延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5—6天),提高此期的籽粒灌浆速率(0.45mg/粒·d左右),延缓衰老提高粒重的有效途径。这一新途径完全不同于国内外以延长生育期为延缓小麦衰老的观点。 由高产向超高产发展的关键在于将高产水平的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同步提高至超高产水平,与此响应的高产向超高产过渡的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1. 建立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两种类型品种的合理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 山东、河北、河南省的超高产实践表明,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和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均具有公顷产9000 kg潜力的品种,但是,两种类型的品种必须建立不同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才能获得超高产。 三、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基本苗 最高茎蘖数 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万/亩) (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