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中的“汤之问棘”作何解.docVIP

《逍遥游》中的“汤之问棘”作何解.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逍遥游》中的“汤之问棘”作何解   《逍遥游》中“汤之问棘也是已”之后出现的“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跟前文的“汤之问棘也是已”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是各自独立的内容,还是前后勾连,对前文的补充说明呢?教材中对此并没有注解,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从课文(人教2006版)的断句来看,“汤之问棘也是已”后面是句号,应该是各自独立的?热荨5?是从前后文意的关联上看,则明显讲不通,不仅“汤之问棘也是已”突兀不解,连后面紧接着的“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这部分内容也难以理解。因为汤之问棘怎么能体现“小大之辩”的结论呢,单就这几个字来说,也确实不存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汤到底向棘问了什么?他们的问答中有没有涉及鹏迁徙南冥的内容。如果有这个内容,那么前后文就是一脉相承的,否则就难以解释清楚。   刘笑敢教授在《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月版 218页)中如此解释:   此外,在今本《逍遥游》中有“汤之问棘也是已”一句,文意突兀而不可解。闻一多先生云:此句与下文语意不属,当汤问棘事一大段。唐僧神清《北山录》曰:“汤问革曰:‘上下四方有极乎?’革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僧慧宝注曰:“语在《庄子》,与《列子》小异。”按“革”“棘”古字通,《列子?汤问》篇正革。神清所引,即此处佚文无疑。“无极”即无极限,亦是无穷之义。“无极之外复无极”是对世界之无限性的反复强调。   从刘教授的解释中,我们看到了汤问棘的具体内容,但这仍然不能得出“小大之辩”的结论,因为汤和棘之间不存在小与大的差别。一个是有作为的开国之君,一个是当时的大贤人,汤问得很高远,棘回答得很巧妙。况且也没有解决它跟后文的关系,第三次对鹏的描写仍然显得突兀难解。   找来《庄子》一书(中华书局,方勇译注,2015.6版)对照,结果发现书中的标点断句截然不同,“汤之问棘也是已”后面是冒号、前引号,一直引用到“而彼且奚适也”之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若是把后面的话当成汤和棘对话的一部分,那么前后的文意就基本贯通了。棘在回答汤的问题时,引用了鹏迁徙南冥遭到斥安鸟嘲笑的故事,这个故事再次强调了大鹏和斥安鸟的“小大之辩”。   刘笑敢教授试图探讨汤问棘的具体内容,认为“汤之问棘也是已”后面有佚文,而方勇译注的《庄子》中则认为其后是冒号,应是庄子在引经据典。笔者觉得后者的处理从文意来看似乎较为合理一些,因为文意前后顺畅多了,不仅解决了本段的语意连贯问题,而且与前文的两次描写大鹏高飞相呼应,充分体现庄子文章善用重言(借重古代圣哲或是当时名人的话)的特点。文中三次描写大鹏迁徙,有着不同的用意和效果。第一次写大鹏凭风南飞,创造一种宏阔壮美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鹏的凌云壮志。第二次写大鹏是引用《齐谐》中的记载来证明鹏飞南冥不是凭空杜撰,而是有根有据,增强了可信度和说服力。第三次引用汤之问棘的典故来进一步突出鹏飞南冥的可靠性,再一次突出大鹏和斥安鸟的“小大之辩”,有力证明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综上所述,汤之问棘到底问了什么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而是汤问棘时提到了鹏飞南冥、斥安鸟嘲笑的故事,庄子要用的就是这个事实的说服力。因此“汤之问棘也是已”必须跟后面的内容对接起来,这不仅使文章更完整、更严谨,而且更符合庄子散文的风格。   [作者通联:陕西山阳中学]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