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域融合看译者主体性的多元化阐释.docVIP

从视域融合看译者主体性的多元化阐释.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视域融合看译者主体性的多元化阐释.doc

从视域融合看译者主体性的多元化阐释   摘要:伽达默尔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德国哲学家之一,也是哲学阐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对翻译影响深远。本文主要采用阐释学中“视域融合”这一条原则为理论基础,从译者的文化意识、译者的历史意识以及译者的读者意识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关键词:阐释学;视域融合;译者主体性   H319.5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门研究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从古代的神学阐释学,到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近代阐释学,直到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哲学阐释学,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自它诞生之日起,阐释学就与翻译关系密切。在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中,“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是至关重要而又密切联系的三个概念。理解具有历史性和对话性的特点;而视域融合又是理解现实的形式,它揭示了理解的历史性和对话性。本文拟从伽氏的视域融合理论对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加以探讨。   一、视域融合   什么是视域?“视域就是视力所及的区域,它囊括了从某个特定的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阐释者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局限于自己视域范围内的理解。译者首先作为读者,他会带着他原有的视域去阅读文本,从而与原作者的视域产生冲击,形成新的视域。而这个新的视域还要与目的语视域碰撞,又产生完全不同于前面的视域。简而言之,视域就是过去的视域与现在的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或者说是文本视域与译者视域相融合的过程。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是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相互发生融合而形成新的视域,并用浸润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形成新文本的过程。视域是理解的起点,文本所包含的视域是透过原作者的眼睛、心灵与笔所观察、感觉和描绘的视域,而译者从其自身当时的情境中来理解文本,因而也有他自己对文本的视域。视域总是开放的,由于这种?_放性,我们在领会时总要碰到许多不同的视域。领会一开始,领会者(译者)的视域就进入了它要领会的那个视域,随着领会的进展不断地扩大、拓宽和丰富自己。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自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伽达默尔,1999:393)。视域融合后所产生的新的融合视域,既包含领会者的视域,也包括文本的视域,但此时再也无法明确区分了,它们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成为我们置身于其中的新的传统了。新的视域已超越了它们融合的视域的最初问题和成见,给了我们新的经验和新的领会的可能性。   二、视域融合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大体可划分为文学派和语言学派两个阶段。无论是在文学阶段译者所处的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两难境地,还是在语言学阶段译者被视为翻译机器的窘迫状况,盖源自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哲学基础。二元对立认识论认为,思想作为客体的对立面,能够客观地反映客体,而达到这种客观反映的工具就是语言。因此,准确性就成了当然的要求,因为这样才能保持客观和科学性。20 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论转向,从认识论的主题哲学转向了语言论的阐释哲学,由传统的被动媒介式的语言工具论转向了本体存在论的语言论。这一转向给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开放、广阔的空间和视觉,使人文科学摆脱了科学主义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彰显了阐释者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语言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工具,而是人类存在的家园,语言不仅承载文化,它本身也是文化。因此,语言已经从工具进入了本体。其次,语言系统不再是一个自足封闭的系统,能指和所指不再是那么简单、单一与确定,其意义的生成不再是能指指向所指的那种明确的关系。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具有“对话”的性质,并非一切都已经在我的“意识”之中显明。对话的结果,不是事先预料的,也不是意识能够控制的(张之沧,林丹,2007:327)。由此可见,视域融合理论抬高了领会者(译者)的地位,从而对原文、原作者、原意的神圣地位形成了轮番的冲击波。原文和译者不再是主体和附庸的关系,译者不再是“媒婆”、也不再“隐身”,译者和原作者、原文之间展开了积极的对话,译者至少变成了多个主体中的一极。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多元化阐释呢?   三、《葬花吟》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多元化阐释分析   从哲学阐释学的观点来看,文学翻译的本质,其实就是对原著的不断地阐释。由于不同译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所面对的原著视域不同,因而其翻译活动要受到来自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及其个人的知识背景与文学感悟力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并对其译作产生影响。被世人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顶峰精品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的《葬花吟》,是其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它明为写花,实为写人。叙述者从阐释学视角直视人物内心,让读者看到了“花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