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张靓蓓《凝望.时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 - 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 .pdfVIP

评张靓蓓《凝望.时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 - 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 .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研究年月第十一期微影史蓓凝望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王睿我翻凝望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本其心想的是者需要一本於悲情城市的一九八九年的秋天在侯孝所的悲情城市正式在上映之前侯孝已了八部片和一部短片他管已不是一位新人演但仍尚未得大型影展的肯定侯孝的悲情城市在第四十六威尼斯影展得最佳影片金不是第一部得此的影成功拿下年度影最佳票房的成然部影在上映後於得了界正反的解前後的八年代末期本土史人民的渴望烈影片的似乎集中在史再的危其中最代表的守大影系兼任英艾克斯特大影系博士候人蓓凝望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北田城市悲情城市由

《藝術學研究》 2012 年 12 月,第十一期,頁139–46 微觀電影史 :評張靚蓓 《凝望 .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 王萬睿 1 當我翻開 《凝望 .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 》 這本書 時,其實心裡想的是,讀者還需要一本關於《悲情城市》的專書嗎? 2 一九八九年的秋天,在侯孝賢所執導的 《悲情城市》 正式在 臺上映之前,侯孝賢已經執導了八部長片和一部短片,他儘管已經 不是一位新人導演,但仍尚未獲得大型國際影展的肯定。當侯孝賢 的《悲情城市》在第四十六屆威尼斯影展 (Venice Film Festival)獲 得最佳影片金獅獎 (Golden Lion for Best Film )時 ,不僅是第一部 獲得此獎項的華語電影,並成功拿下當年度國內臺灣電影最佳票房 的成績。雖然,這部電影在上映後於臺灣島內獲得了輿論界正反兩 極的評價,解驗前後的八○年代末期,對本土歷史與人民記憶的渴 望強烈,影片的討論似乎集中在歷史再現的危機,其中最為代表的  義守大學電影與電視學系兼任講師,英國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 )電影系博士候選人。 1 張靚蓓,《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臺北:田園城市, 2011 )。 2 《悲情城市》由年代有限公司製作,學者有限公司發行,一九八九年十月 二十一日於臺灣上映,片長一百五十七分鐘。導演為侯孝賢,製片為張 華坤,編劇則為吳念真和朱天文。主要演員包括李天祿、陳松勇、高捷 、 梁朝偉和辛樹芬等人。 139 《藝術學研究》第十一期 (2012.12) 一本著作是迷走與梁新華合編的《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 3 到《悲情城市》》 ,主要針對侯孝賢為首的新電影導演以及《悲情 城市》,給予意識型態上的嚴厲批判。儘管如此,《悲情城市》之於 侯孝賢,如同《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 )之於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1932-84 ),這部臺灣新浪潮的關鍵之作,不僅體 現了侯導十年來所累積的導演功力,也是他美學風格的成熟表現。 學界對於臺灣新電影的研究,總不能忽略侯孝賢及他的代表作 《悲情城市》。面對各種立場鮮明的先行研究,學者李振亞就曾撰 文歸納臺灣電影評論者於臺灣新電影所採取的不同批判觀點,有以 下三種立場,第一類認為臺灣新電影就是以個人成長經驗為基調的 電影 ,但缺乏思考未來、不敢積極面對歷史的作品。李振亞認為, 採取第一類的評論者,表達一種「對有遠見的、具啟發能力的藝術 4 形式的渴望」。 第二類 ,則與第一類相反,認為新電影所大量採 用個人記憶,其實不但和大歷史盤根錯節,也代表一種與強制性官 方歷史對抗的在地人民歷史。第三類則是跳脫前兩類的寫實主義框 架 ,不在乎被記憶的對象是否有可能被忠實呈現,而是期待透過記 5 憶的行動和演出來建立主體性。 總結以上的三種不同論述立場, 李振亞認為三種立場的共同點在於對社會歷史寫實風貌的殷切期 待,又或是對戰後臺灣影像的懷舊迷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三種 3 迷走、梁新華編,《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 》 (臺北:唐山,1991)。 4 李振亞,〈從歷史的回憶到空間的想像:侯孝賢電影中都市影像的失落 〉,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 》(臺北:麥田,2001 ), 頁261 。 5 李振亞,〈從歷史的回憶到空間的想像 〉,《他者之域 》,頁263 。 140 王萬睿,微觀電影史 :評張靚蓓《凝望.時代:穿越《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