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研究在高校的机遇与挑战——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pdfVIP

科技史研究在高校的机遇与挑战——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技史研究在高校的机遇与挑战——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pdf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8卷 第4期(2007年):33O—335 The Chinese Journalfor the Histor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1.28 No.4(2007) 科技史研究在高校的机遇与挑战 — —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郭世荣 (内蒙古师范大学 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 中图分类号 N092 文章编号 1673.1441(2007)04—0330.06 值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建所50周年之际,回顾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历 史,总结经验,推进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 作为我国科技史研究的龙头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50年来在我国的科 学技术史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高等院校的科技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 用,特别是对我们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科技史研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早在上世纪 50年代李迪先生研究科技史之初,就得到过李钱二老及严敦杰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史家的 多方指点。近20多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科学史学科建设得到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 国内外其它科技史研究机构及各位科技史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数学 界——特别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帮助,我们从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及其刊物受益良多,我们不会忘记学界同行对于我们这个地处祖国 边陲的小小科学史学科点的无私帮助和积极扶持。 回顾半个世纪来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学科建设的历程,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我们所走过的科技史研究道路与其他高等院校的情况相类似,面临着差不多同样的问题, 有着基本上相同的学术环境。我们曾经遇到的困难,可能现在仍然有不少研究者需要面 对,我们面前的挑战与机遇,同样摆在其他研究者或研究机构面前。因此,本文以“科技 史研究在高校的机遇与挑战——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为题,以我校科学史学科的建 设与发展为例,总结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以期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 高、携手进步的目的。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内蒙古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内蒙师大”)的科学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 以1956年、1978年和2001年为界限。 1 第1个阶段(1956--1978年):单枪匹马进行研究工作 这22年,是单枪匹马个人奋斗的第一个阶段。1956年,李迪先生从东北师范大学支 作者简介:郭世荣,1959年生,内蒙古固阳人,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主要 从事数学史和科技史研究,gsr@imnu.edu.en。 4期 郭世荣:科技史研究在高校的机遇与挑战——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331 边到内蒙古,在内蒙师大开始了科学史研究工作。此后,李迪先生从学习研究数学史开 始,由点到面,逐渐积累,不断扩展研究方向,直到“文革”后的1978年开始培养数学史研 究生。 总结这22年李迪先生的科学史研究环境,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一句话:就是研究条件 极为艰苦。这主要表现为:资料十分缺乏,得不到单位的支持,并且受到批评和冷遇嘲讽, 很难有机会外出调研,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单枪匹马,个人奋斗。 目前在高校的一些研究者的环境和条件,一般来说都比这种情况要好许多,但是并没 有得到完全改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繁重的教学任务,科技史研究还是“副业”。多数情 况下,数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才被看成真正的研究,SCI等“硬指标”是重要的评价标准,而 科学史仍然被视为低一层次的“软研究”。 在当时的环境与背景下,李迪先生坚持“恒、 专、勤”三字治学精神,认定方向不放松,长期坚 持,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对待,都专心致 志地进行研究工作,同时利用假期外出,走访专家 与同行,查阅抄写资料,购买图书,积累了较为丰富 的科技典籍(图1),成为后来进一步发展的宝贵财 富。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今天看来是十分有利的 因素,没有任务压力,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研究,按 自己的兴趣发展。这期间,他除了发表几十篇文章 图1李迪先生的部分藏书 外,还出版《大科学家祖冲之》(1959年)、《唐代天文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