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成性资源,让学生感受“原来如此”.docVIP

利用生成性资源,让学生感受“原来如此”.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利用生成性资源,让学生感受“原来如此”.doc

利用生成性资源,让学生感受“原来如此”   [摘 要]数学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主要包括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动手经验和学生的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关注和把握好这些资源,让学生在上完每节课后都有“原来如此”般恍然大悟的感觉,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学生资源;错误;操作;发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66-01   数学学习中,学生会出现思维卡壳的现象,听了教师或者同学的讲解后,他们常常会有“原来如此”的感叹,此时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真正原因,教学便成功了。   一、捕捉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顿悟“原来如此”   教育学家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认为:“当动物或人类面对新的情境,自己不知道如何去应付时,便会运用日常所采取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经验去不断尝试……经过多次尝试,反复练习,逐渐淘汰错误的或无用的行为,保留正确的行为,最后达到学习成功。”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学生在不断的错误和改正过程中内化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知识。   (出示题目:幼儿园购进12箱迷你南瓜,每箱24个。一共有多少个?)   师:请你读一读题目,然后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大家是怎么列算式的呢?   生:12×24。   师:我们第一次遇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你的结果是多少?   生1:48。   生2:288。   生3:280。   师:看着这些答案,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生4:48这个答案肯定是不对的,因??12乘4已经等于48了。而12乘24的个位一定是8,不可能是0,所以280这个答案肯定也是错的。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经历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并且有效地借助同伴之间的数学思维帮助错误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短板,让他们顿悟自己错误的真正原因,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组织操作,让学生感叹“原来如此”   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为研究某一问题而开展的自主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表象。   如教学 “轴对称图形”时,我这样引导:   (课件出示一组图形:)   师:请仔细观察,你觉得哪几个是轴对称图形?   生1:我觉得全部都是轴对称图形,因为都可以通过对折使两边重合。   生2:第六个不是轴对称图形,它无论怎样对折都不能发生重合。   生3:我觉得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对角线就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老师这里有一个平行四边形,请生3上来按照你刚才说的折一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沿着对角线对折平行四边形,其他学生观察)   生3:我刚才的想法错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无论怎么对折都不能让这两部分重合。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判断,对于有争议的地方肯花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发现它不是轴对称图形,教给学生“动手实践可以证明事实”的道理。   三、善用学生的发现,让学生理解“原来如此”   数学课堂上会出现很多的意外,需要教师运用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将这些“小插曲”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如教学 “认识时间”时,我发现了学生理解几时几分的不同想法。   师(时钟的分针指着数字1):你们知道现在是几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分针指着数字1是5分,因为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么走了5小格就是5分。   师(时钟的分针指着数字2):那么现在是几分呢?   生2:10分。分针指着数字1是5分,指着数字2就是2个5分,用乘法口诀“二五一十”就可以知道是10分。   师:大家知道生2用的是几的乘法口诀吗?   生3:5的乘法口诀。   师:看来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地计算出是几分。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小结时能够善用学生的发现,让大家感受到钟面知识“原来如此”,肯定了发言学生的新发现,让其他学生获得计算时间的新方法。   总之,教师要关注并且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顿悟,让学生真正弄明白数学知识。   (责编 吴美玲) 4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