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中传播主体的情感介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灾难报道中传播主体的情感介入

灾难报道中传播主体的情感介入【摘要】汶“5.12”大地震的相关报道中,传播主体情感的介入,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特定的报道情境下,传播中的情感因素体现着人类本质与人类普世价值,而传播中个人体验与共同体验的结合,则强化了传播效果,起到促进社会团结、塑造国家形象的功能。事实证明,与固有的观念相反,在一定条件限定下,传播中的情感介入不仅无害,而且有益 【关键词】情感因素;情感介入;个人体验;共同体验;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GXX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年轻的主持人赵普,一下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在直播中,他一直神色凝重,焦虑之情溢于言表。终于,情感之堤溃决。在连线地震现场的前方记者时,得知一位护士长正在一线抢救伤员,而她的孩子仍被埋在倒塌的校舍内。主持人无法继续控制自己的情绪:“为什么我们眼里常含着泪水?”他低下头,想控制住欲落的眼泪,几度哽咽后,他长长吸了一口气:“是因为这片土地的人民懂得互相守望和帮助。” 赵普的表现,让上亿观众为之动容。网民们纷纷留言,一边倒地支持赵普,并且担心领导是否会批评与惩罚“失态”的主持人。有人这样评论:“习惯了一个符号几十年不变地正襟危坐,因为他背后似乎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气派和气魄,他需要高高在上不动声色,总有人见不得他泪眼沾襟,显露出丝毫的柔弱。而如今,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主持人和他所代表的国家电视台,在举国同悲的时刻,学会拥有了更丰富的动作和表情。”[4]与赵普一样,在此次地震报道中,涌现了一批脸上写满了悲哀、痛惜、担心与紧张的记者、主持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赢得了受众的好感。在对都江堰中学遇难学生的家长们的采访中,好多记者忍不住掉下眼泪;央视一位主持人采访12岁的小英雄陈刚时,情不自禁地拍了一下桌子,长叹一口气说: “哎,很多大人都不如你啊。”这是个人情感最自然的流露,在这一刻,受众觉得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说的就是我们的心里话 。也在对四川特 大地震的电视直播报道中,人们记住了四川电视台名叫宁远的主持人,这个只有一年直播经验的年轻女主播,面对那些异场惨烈的现场画面,她基本每天都是红着双眼在播报新闻,常常在播报中哽咽,声音颤抖。5月17日,宁远流泪播报四川各地遇难群众最新数字的画面,成为网上点击率最高的视频,真挚情感的流露,让无数观众深受感染,纷纷潸然泪下,有网友甚至把她称为“最美丽的女主播”。这些习惯于将个人的情感紧紧锁在内心深处的职业新闻人,是什么让他们的情感共同在职业行动中喷薄而出?而他们的“失控”,为何引来的竟是普遍的认同与理解? 其实,这次共同的情感“失控”之所以被人们接受,首先就在于它并非蓄意,更非共谋。赵普在过后接受采访时说:“回忆起来,我觉得该用悲和壮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第一天的震惊,第二天的担忧,我的情感经历过了非常剧烈的积聚过程,同时我还要不断接收前线的伤亡消息,并进行直播报道,心中的担忧完全被悲痛取代,因为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传媒人!当时实在是说不出话来了。”[5]宁远也表示:“从职业的角度看,我播报新闻时应该要理性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但当时的确忍不住了,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人感情的正常表达。”[6]可以见得,此次情感外露的当事人,自身却是认可职业对情感的控制的。之所以失控,实在是因为“难以自控”、“忍无可忍”。巨大的外在刺激,唤起了每个人心目中的强烈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人同此心,心同此情,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强烈而无法控制的情感体验,因此,对这样的情境下出现的情感“失控”,人们能够理解 人们理解与支持这样的情感表达,不仅在于人人都有情感难以自控的体验,更在于触动传播者情感“失控”的情境,足以让所有人受到极大的触动。“情感信息的传播,必须附着在事实信息之上,随着事实信息的流动而流动”[7],此次地震报道,传播主体的情感,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基于极为震撼性的事实,因此,自然而贴切。灾难,是最为特殊而极端的报道对象。灾难给当事人身心造成的痛苦与绝望,使其本身就蕴含强烈的情感信息,人们对之震惊与悲哀失控,乃人之常情。灾难,尤其是自然性的灾难,大多突如其来、无从抗拒,伤及无辜,特大灾难,更是对人类肉体与灵魂的暴力践踏。它的突发性与残酷性最能激发起高强度的情感。人们从现场的画面中,已经感受到情感的巨大冲击:在悲情的气氛下,传播主体不仅是职业人,也是一般的社会人,他们的表达是深受震动的最为真诚的表达。受众显然从情感的外显形式――传播主体的表情中看到了这份真挚与强烈。而这,与受众的情感是息息相通的 让受众普遍接受传播主体情感介入的,还有一个理由,即人们对于灾难,尤其是自然灾害的恐惧与悲哀,是“固化在人类神经自主系统之中的”,“普遍的基本情感。”[8]而自然灾害中对生命与人性的礼赞,又具消弥意识形态鸿沟的人类普世价值。因此,传播主体的情感的价值取向,也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