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大学》修身思想和荀子修身观比较诠释.docVIP

现代语境下《大学》修身思想和荀子修身观比较诠释.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语境下《大学》修身思想和荀子修身观比较诠释

现代语境下《大学》修身思想和荀子修身观比较诠释[摘要]修身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探讨的重要内容,儒、道、释等诸家都从不同的视角加以阐述。尤其在儒家思想中,修身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现代语境中诠释儒家修身思想,应当运用比较诠释的方法,全面展现儒家修身的内在本质,并依照语境的不同给其富有当代性的理解。从《大学》修身思想与荀子的修身观比较出发,阐释儒家修身思想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大学》;荀子;修身;儒家;诠释 [作者简介]王亚琴,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刘洋,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安徽芜湖241002 [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081-03 一、《大学》修身思想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全书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作为儒家之经典的《大学》阐述了“仁”的践行者“君子”是如何定位、如何培养的。更重要的是它论述了“君子”所循之道――修己治人,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并以此提出了“修身为本”的思想。《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 (一)“仁”为核心,“礼”为尺度的修身总则。孔孟学说的核心是“仁”,这一核心奠定了整个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石。《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同样是立于“仁”这一核心之上的。在孔子看来“仁”即是“爱人”(《论语),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在《大学》中这种“仁”体现为“亲民”、“明明德于天下”、“有诸己而后求诸人”的推己及人上。孔子在强调“仁”的同时并没有忽视“礼”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君子在践行“仁”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克己复礼”(《论语),把“礼”作为君子修身的“絮矩之道”。如果人的行为皆能符合“礼”,这便是实现了仁,从这种仁与礼的统一可看出,孔子在讲到“仁者爱人”时,总是贯穿着“礼”。《大学》中的修身之道正体现了这样一种“仁”与“礼”的统一 (二)“三纲领”:三位一体的目标设定。《大学》开篇即讲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将之称为“三纲”统领全篇。对于这“三纲”之间关系的理解,历代儒家学者及注家观点迥异。有学者认为:三纲领之间是递进关系,表明了主体从明明德出发,经过亲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还有学者指出:明明德是人内在的道德人格的完善,“亲民”便是个人的政治伦理追求的表现,而二者的终极追求就是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是一种简单的链条式的一维进度,而是一种在至善提挈下的互动模式。笔者认为,“三纲领”是对君子修身目标的设定,明明德也好,亲民也罢,二者最终是与“止于至善”三位一体的存在,缺一而不可达于“道”。明明德即知,亲民则为行,无行之知不是真知,不谓明明德,不知之行亦非真正亲民。只有当明明德与亲民之完美结合才是“止于至善”,也就实现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三)“八条目”:内外双修的践行指南。在设定了修身的终极目标之后,《大学》又从“内明”与“外用”两个向度阐述了实现目标的方法,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称之为“八条目”。经云:“白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可见“修身”是此“八条目”的根本所在,其余七目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一般来说,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道德的内在修为,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的外在修为。君子向内,由格物致知始,诚意正心,而实现“内明”修身;君子向外,由身修起,家齐、国治,而达于天下平的“外用”亲民。虽然“八目”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逻辑递进,但从“内明”、“外用”的视角看,这两个向度之间并不是截然二分的,而是相互交织融合的整体,即所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君子只有立足于“修身”之本,不断践行着“八条目”,向着“三纲领”的最高目标去追求,才能“近道矣” 二、荀子修身观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而号为卿,故称苟卿,后人尊称为荀子。荀子以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对同时代的各家学说均进行了批判总结,是战国时代最后的一位儒学大师。《荀子》一书是荀子全部思想的结晶,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体系之严谨,“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今本《荀子》共32篇,其中第二篇《修身》着重论述了修养身心,即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道理和原则。但荀子的修身思想并不局限于第二篇中,而是贯穿于《荀子》全书。如在第一篇《劝学》当中,荀子在论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同时,指出了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在于培养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