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淮海路大厨记忆中名流吃客
一个淮海路大厨记忆中名流吃客五十多年前,我只有十三岁,小学毕业后考上了上海商业学校烹饪班,成为新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批烹饪专业学生。因为是第一届,所以我和同学们毕业后还是比较受欢迎的,都被分配到了一些沪上知名饭店,有梅陇镇酒家、珠江酒家、新雅饭店等。作为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我毕业时还不满十七岁,被分到了以苏锡帮为特色的鸿兴馆,之后几十年,又陆续在淮海路上的大新春、老人和、绿野饭店、大同酒家、远香居京菜馆等饭店担任厨师、总厨,直到上世纪90年代“停薪留职”。回过头来看我做大厨的这段经历,由于淮海路一带饭店云集,附近戏院、剧场众多,早年是青红帮的必争之地,解放后上海电影局也在那里,不少海上闻人、文艺界演员都曾是我们店里的老吃客,其中就有黄金荣、盖叫天、赵丹等人,我在淮海路掌勺几十年,记忆中也难免镶嵌下了许多他们的身影……
盖叫天最爱吃的炒面
1959年,我被分配到鸿兴馆“学生意”,一年后满师。鸿兴馆位于淮海路普安路交界处,就是如今的中环广场那一带,放在当时,也算是很好的市口了。同今日中环广场里几家私房菜馆,动不动人均几百元的高消费相比,当时鸿兴菜馆的菜价走的是平民路线,最贵的松鼠黄鱼才卖一元八角,便宜的像炒面、汤面、生煎也不过一角两角。鸿兴馆是一家兼营炒菜和点心的“混搭”饭店,每天早上六点不到就开张,一直营业到第二天凌晨,既做早点心、下午点心、夜宵,也做正餐时间段的午市和晚市,总共要做五个档口。在那里,我一做就是近十年
每天天还没亮,鸿兴馆的排门板就打开了。不到七点,生煎馒头窗口总会排起长龙。有一次,我在店堂里做开市前的准备,只听到外面排队买生煎的队伍里,传来一阵高过一阵的笑声。凑热闹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两个排队客正在互相“骂山门”,但也不是真吵架,骂的人和听的人,脸上都是笑嘻嘻的。再仔细看看,可把我和同事们给乐坏了,原来他们正是上海滑稽界的台柱演员文彬彬和范哈哈。说起文和范,那时上海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自编自演的《三毛学生意》在电影院公映时,几乎场场爆满,就连如今滑稽界的“老戏骨”嫩娘也曾在影片中受到两位的提携。至今我还记得,文彬彬和范哈哈一个挤在队伍的前头,一个来晚了便挂在队伍末尾,两人趁排队有些无聊,便叽里呱啦、你来我往的,现场说起滑稽戏来给大家解闷,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就连做生煎的师傅也光顾着看滑稽,差点把生煎给烧过头了。据老师傅讲,这两位滑稽界的泰斗,在解放前就经常来这里排队买生煎馒头,都是好几十年的老吃客了
除了生煎,鸿兴馆的炒面也相当好吃,“闻上去喷喷香,咬起来有筋道”,尽管是起油锅炒出来的,但吞下肚不会觉得油腻。解放初、“文革”以前,上海人的文娱生活还是蛮丰富的,“大世界”、大众剧场、共舞台,生意都相当不错。每到晚上九十点钟,附近剧院夜戏散场了,鸿兴馆也迎来了当天的又一个就餐高峰,而且大多是冲着炒面来的。十点刚过,风度翩翩的沪剧演员解洪元先生走进来了,他总是买好两个筹子坐下来等;不多久,他的夫人――当时上海沪剧院的院长丁是娥也来了,两个人多数是点炒面加肉丝浇头。通常是解洪元还没有吃完,丁是娥便已经吃好先离开了。记得那时候,还有几位经常来鸿兴馆吃面的沪剧演员,其中有演《红灯记》而走红的韩玉敏、袁滨忠,这对搭档那时正是三十出头的光景,在戏里分别扮演李玉梅、李玉和,他们和戏中扮演李奶奶的老演员凌爱珍,常常三人结伴到鸿兴馆吃炒面。我不止一次听到,韩玉敏在吃面时,一边为凌爱珍搛菜,一边称呼她为“姆妈”,可见她们之间的交情是相当深的
让我意外的是,鸿兴馆的炒面不仅本地人喜欢吃,而且许多外地人也会慕名而来。就连北方籍的京剧武生泰斗盖叫天也喜欢这里的炒面,可见炒面师傅沈朝丁的功力真的很不一般。盖叫天在离淮海路不远的东湖路有处住宅,只要他人在上海,便隔三岔五地叫家里佣人,专门来买几份炒面带回去,而且雷打不动一定是粗面加鸡丝浇头。记得是“文革”前吧,有几次,老先生竟然亲自到鸿兴馆来了,当时那个阵势,可真是让我开了眼界。他和家里人是坐轿车过来的,老先生身穿老式中装长袍,戴顶皮帽子,一个人大步走在前头,后面紧跟着五六个家人。进入大堂,老先生坐到面朝南的座位,一言不发,其他人围坐在边上,都不敢吭声。等到菜和炒面上齐了,只要老人家不动筷子,不发话,家里人便一动也不动……
回想起来,虽然当年我能看到那么多文艺界的名人吃客,自己又爱好滑稽戏、沪剧和电影,但我们不会像如今的追星族一样,去跟对方搭讪,或讨签名。那时候的社会风气不一样,在我们的眼里,他们也都是些普通人,很低调的。就收入而言,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走穴拍广告,名气再响的演员也是在体制内安分守己地领工资,和普通老百姓一样,都要精打细算过日子。在我们这些厨师的眼中,名人光顾老饭店,也就是普通的吃客,无非是冲着小菜的味美价廉才来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人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