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九八O年代上海反贪第一案
一九八O年代上海反贪第一案当我们穿越时间隧道,去回眸多年前的余铁民案,不由感慨多多,深思多多。无论是19年前的1986年;还是19年后的今天新年伊始,余铁民案位居当时上海反贪第一案的基本事实都是难以改变的。3万余元的受贿数在那个年代已经注定了大案重刑,而更具“第一”要素的是余铁民作为当时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局级干部,身居要职,身份显赫。自建国以来,上海市委领导部门被判定刑的受贿者,余铁民是第一人
于是,余铁民案震动了当时的上海,尤其在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从对余铁民案的揭露,看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反腐倡廉的决心
今天,我们回眸余铁民人生中这个损失惨重的“大跟斗”,旨在给为官的提供一面“镜子”
抢发当天的新闻
记忆仍是这么清晰,清晰得宛若昨日。在全国所有报纸中最早披露余铁民案的,就是我的一篇报道。因为我的这篇报道见报几乎与余铁民的终审判决同步
怎么会忘记呢?这是我在“艰难”中得来的幸运。作为记者,没有什么比获得重大新闻更兴奋的了
这是1986年7月8日上午,我在高级法院将稿审定后,再去康平路市委办公厅送审
当时关于余铁民的报道有着严格的纪律。一审判决―律不准报道。二审判决的报道不但要经法院审定,还要经市委宣传部审定。由于市委宣传部一位审稿的负责人没有给我满意的答复,我便鼓足勇气走向“康办”,我实在不愿这个重大新闻报道落在其他报纸后面。根据我的采写经验,凡经法院认可的,一般重要案子在下午判决,我们《新民晚报》当天都有预发消息,余铁民案同样如此
至今想来,我是感激高文魁同志的。他当时是市委副秘书长。那时是我第一次到“康办”我在门卫处打电话进去,他没有“挡驾”,也没有把“皮球”踢给市委宣传部,而是把我领进了“康办”,并把我的样稿递呈给了当时的市委副书记黄菊和市委秘书长曾庆红。我在办公室外大约等了半个小时,当时距离本报截稿时间只有几分钟,头版头条的位置已经留着。到了12时左右,高文魁同志出来,对我说,领导都看了,稿子没问题,但能否再简短一些。我一阵兴奋,在向高文魁道谢以后,即开通“红机”(保密电话),向报社传稿,在电话里将800字的稿子缩减到400字,其实是重新“口写”了一稿,在头版头条刊出
不妨将19年前的这篇报道全文摘录如下:
说实在的,这篇报道是我积极主动争取来的。因为,在市委宣传部碰壁以后,我完全可以坦然回报社,当天发不出,不是我的责任,报社领导丝毫不会责怪我。然那么一点进取心和性格脾气注定我“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还要跳一跳”。结果我成功了,哪怕是偶然的成功也是成功,至少在这篇报道上成功了。无疑,它是我记者生涯中值得回味、难以忘却的一篇报道。这篇抢先发出的报道,得到报社领导赞许,并获得特别奖
当天下午,法院的宣判会在静安体育馆召开。在法院开庭宣判前,我在后台见到了黄菊同志,他微笑着对我说:让你们报纸先发,已经很不错了。高文魁同志也说:报道虽然短了一些,但你们报纸影响大,发行量大,效果一定不错
今天回想这一幕,我深深感激黄菊同志、曾庆红同志和高文魁同志,要不是他们的大力支持,我就不可能有这篇“先声夺人”的报道。同样这篇报道,如果翌日落在日报后头再发,其新闻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小彩电打开缺口
我记得,余铁民案一审开庭是在1986年6月9闩,市中级法院第三法庭。当时担任审判长的是刑―庭的丁寿兴,审判员是沈晓华谷杨,书记员是赵卫平。公诉人员有5人,由市检察分院老资格的张增达领衔。余铁民案当时涉及到另外4个行贿和窝赃的被告人,因此,关附本、李国机、张国飞、叶松亭等上海一些大律师分别为被告人辩护。为余铁民辩护的是郑传本律师,这是中级法院点名要郑传本出庭辩护的
19年后的今天,当我与郑传本谈起这个案子时,郑大律师笑笑说“法院指名某个律师事务所派员出庭辩护是常有的事,但点名某某某律师辩护,还是第一次。我也说不清楚是什么道理,可能我是党员,党性比较强。”我知道,郑传本这番话是一种谦虚,因为当时在刑事案子的辩护律师中,郑传本是首屈一指的
这年,余铁民54岁。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粮食部、商业部、中央财经小组等部门任秘书工作。1981年调来上海,担任市委主要领导同志的秘书,1983年提升为办公厅副主任
这天开庭,余铁民穿一件浅色涤卡中山装,面色也是灰色的,原本稍胖的那张睑让人感到有点浮肿。同年3月2日他被依法逮捕,看守所的日子同身居要位坐在办公室里当然是天壤之别,最要命的是失去自由终日不见阳光,更何况“吉凶难卜”,前景不测,心绪愁结,那张脸还会红润起来吗?
随着法庭调查不断深入,余铁民的面目也由表及里,渐趋清晰,那步向深渊的过程颇为让人深思。他原本廉洁清贫的生活是被一台14英寸小彩电攻破的
那是1982年初夏的某一天,3位不速之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